河北:“最美县委大院”——践行“两个务必”的时代典范

河北:“最美县委大院”——践行“两个务必”的时代典范

摘要:河北是“两个务必”著名论断的诞生地,也是“赶考”精神的发源地。灵寿县委大院作为党政机关大院的缩影,体现了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情怀、艰苦奋斗的作风、清正廉洁的品格,为我们更加自觉地践行“两个务必”,反对“四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启示。

灵寿县西依太行山,东靠华北平原,是国家民政部、联合国地名考察组命名的“千年古县”。在这个自古出产奇木而得名灵寿的地方,有一个历经60年风雨而始终没有改建的县委机关大院,广受中央和省、市多家媒体关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被称为“最美县委大院”。近日,省文明委发出倡议,号召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学习“最美县委大院”精神,大兴勤俭节约之风,牢记“两个务必”,在执政为民的实践中,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一心一意为民谋福祉,大力建设全面小康的河北、富裕殷实的河北、山清水秀的河北。灵寿县委大院为何广受关注,为什么说它“最美”,“美”在哪里?

灵寿“最美县委大院”体现了“两个务必”的精神内涵,是传承革命精神的典型范例

从历史渊源看,灵寿“最美县委大院”体现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灵寿县委大院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一直沿用至今。这期间,只对大院进行了必要的修缮。在老百姓眼中,几十年不换的县委大院,承载着艰苦奋斗的传统,蕴含着对民生冷暖的关怀。一个古老的、朴素的县委大院矗立在那,让路过这里的人感到亲切,让进入这里办事的人感到温馨,让离开这里的人感到满意。正是从这一老院子的身上,人们看到了共产党人勤俭节约的优良品格和作风。

从精神传承看,灵寿“最美县委大院”展示出共产党人高尚的精神追求。革命战争年代,彭真、贺龙、聂荣臻、罗瑞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晋察冀边区政府、边区造币厂、抗大二分校曾长驻灵寿,留下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拾粪县长”高山贵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崇高风范。如今,灵寿县委大院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楼堂馆所的对比中依然自得其乐、不为所动,充分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坚守与追求。

从当前现实看,灵寿“最美县委大院”从一定意义上构筑了抵御风险的精神家园。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的建设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最美县委大院”虽然外貌略显寒酸,但散发出来的却是内在的美、精神的美。几十年不变的县委大院,传承的是艰苦奋斗的传统,体现的是对民生冷暖的关怀,构筑起了共产党人抵御风险的精神家园。

灵寿“最美县委大院”体现了“两个务必”的本质要求,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教材

灵寿“最美县委大院”,美就美在立党为公的理念不变,心系群众“最美”。灵寿历任县委始终坚持“两个务必”,始终将奉献放在首位,始终秉承为民务实清廉理念。几十年来,灵寿县委大院曾有四次重建的动议,但是最终都把筹措的资金用到了改善民生上。目前,全县最漂亮的大楼就是“三院合一”的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和刚刚竣工的第二初级中学;最高的大楼就是正元小区保障性住房。当人民群众对一些地方豪华政府大楼颇多微词时,类似灵寿县这样的“蜗居”县委大院让人们眼前一亮、心生温暖,即使大院再简陋再陈旧,也一样是民众心中“最美”的大院。

灵寿“最美县委大院”,美就美在执政为民的情怀不变,多干实事“最美”。灵寿历任县委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着力把有限资金重点向民生项目倾斜、集中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投放,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近年来,一批又一批民生工程相继投入使用,仅去年一年固定资产投资就超过81亿元,而其中没有一分钱用在县委大院的改造上。已经历了60多年风雨沧桑的县委大院,一砖一瓦,一墙一壁,不仅体现了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且见证了共产党人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践行。

灵寿“最美县委大院”,美就美在“抠门小气”作风不变,发展事业 “最美”。灵寿历任县委一直秉承着干事创业为民的理念,对群众“大方”得很,对自己却十分“抠门”。办公楼可以不建,但城市建设不能不搞;自己的工作环境差点可以将就,但群众的生活质量必须不断提高。正是由于灵寿历任县委对自己苛刻、对人民宽厚,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才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扬。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