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评价体系(2)

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评价体系(2)

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坚持正确的学术方向,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有利于推动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话语体系;有利于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和国际主流学术展开平等的、有尊严的对话与交流,为世界文明的提升贡献中国思想、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在具体工作中,要处理好三组关系。

第一,理论引领与学术本位的关系。和自然科学相比,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阶级性、民族性是任何一个学术流派都不能回避的本质属性。当今国际学坛,“诸家之说,蜂出并作”,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交融、竞争。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学术传统,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学术的旗帜和灵魂,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其时代使命。构建学术评价体系必须服务于这一属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学术评价中的指导地位,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形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学术中,科学性和阶级性并不矛盾,坚持理论引领和学术本位也不矛盾。我们一方面不能放弃引领学术方向的历史责任,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学术评价简单化为政治评价,而是要贯彻“双百”方针,推动不同学术观点的切磋砥砺、交锋与交流,扶持和保护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要通过公正、客观的学术评价,推动学者坚持科学精神、科学原则,用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第二,立足中国与走向世界的关系。我国现行学术评价体系,特别是对学术期刊、学术机构的评价,借鉴了不少西方国家的方法。这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对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规范化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也要看到,在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中,缺乏中国声音、中国因素、中国影响力,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以期刊评价为例,盲目推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即SSCI,不顾其原本初衷,简单地将其作为期刊和论文评价工具,一些学术期刊以挤进SSCI为荣,一些科研机构对在SSCI期刊发文的学者给予特殊重奖。这种盲目推崇国外指标体系的倾向,源于对SSCI缺乏深入了解,非常不利于学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从来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学术的是非得失最终要由中国人自己来评价。构建中国学术评价体系,对国外评价方法,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该借鉴的借鉴,该抛弃的抛弃,同时,要立足中国学术的实际,制定自己的评价标准,不片面追求与国际主流学术评价体系接轨,更不能“削足适履”。在此基础上,还要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眼光,审视国际学术风云,辨明是非,明确高下,对学术的未来走向发出中国学人自己的声音,这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应有之义。

第三,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关系。定量评价客观、准确、易操作,对于保证学术评价的公正性、避免主观随意性具有重要意义。但单纯量化评价担负不起科学评价的重任。定量评价无法容纳那些难以量化的“影响因子”,一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贡献决不是单纯靠转引率所能判定,往往需要业内专家结合本专业的学术史和当前的研究状态加以仔细的推敲和评估,这就要求将定性评价纳入学术评价体系之中。也就是说,缺少量化的定性评价是主观随意的,而缺少定性的量化评价是残缺不全的。我们要构建的评价体系,应该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充分掌握数据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深刻的本质分析与概括,努力实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动态平衡。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