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评价体系(3)

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评价体系(3)

深化学术评价体系改革

中国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旨归,以推动理论创新、学术繁荣为职责,以增强中国学术话语权为追求。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完善同行评议制度。同行评议是一种被国内外广泛运用的学术评价方法。这种最早被西方国家用于专利审查、之后被推广至学术书刊出版的评价制度,经过200多年的不断完善,形成了一整套包括专家遴选、匿名评审、集体表决、公开讨论在内的评价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和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同行评议制度引入中国后,对推动学术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出现了制度不健全、程序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同行评议的积极作用,要完善专家遴选机制,综合考虑知识结构、学术成就、评议水平和学术道德来确定专家人选,避免外行评价内行,避免学术评价的低水平和随意性。学术期刊、学术著作出版要进一步加强双向匿名评审和专家回避制度,遏制人情关系和利益关系对同行评议的干扰,提高同行评议的公正性。应建立学术评价申诉和责任追究制度,为被评议人提供申辩的渠道,追究评审专家的渎职行为,对评审中的权钱交易、拉帮结派、营私舞弊等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

第二,强化学术期刊的评价功能。在现代学术发展中,学术期刊历来是前沿成果的重要发布平台,在引领学术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使欧美学术界,在何种档次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也是衡量学者研究能力的重要依据。要增强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关键在于提高学术期刊的办刊水平,杜绝关系稿、人情稿和金钱稿,培育和树立学术期刊的公信力。为此,要建立严格的匿名评审制度和期刊内部的多层级审稿制度,通过严格的审稿流程排除非学术因素的干扰。要推动编辑部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上办刊,建立一支讲政治、懂理论、通学术的高素质编辑队伍,提高编辑“沙里淘金、点石成金”的学术甄别能力和稿件处理能力,让学术期刊在学术成果的评价中,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

第三,丰富学术评价内容和手段。有学术活动,就有学术评价。学术评价既要面向个体研究者,也要扩宽视野,将评价范围扩展至学科、智库、高校、地区,乃至国际学术界以及网上学术活动。对学术机构,既要开展科研成果评价,也要进行学术人才、学术团队、学术风气评价。在评价体系上,要实现指标和手段的多样化,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成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读者评价与编辑评价相结合,专家评价与问卷调查相结合,同时,要注意听取评价对象的意见。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学术评价方法,将网上影响力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和远程视频评审,建立专家数据库,开通网络举报渠道,使学术评价在阳光下运行,经得起大众的审视和检验。

第四,建立独立、公正、权威的学术评价机构。主持公道,折衷至当,应该成为学术评价追求的境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独立、权威的学术评价机构,以规避评价对象、利益群体的非学术干扰。在当代中国,一个有影响力的学术评价机构,必须具备几项基本条件: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和理论方向,对学术发展规律、发展现状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认清自己的学术使命和学术担当;有比较完备的学术资料数据库和调查分析平台,有比较健全的学术评价标准、评价制度和评价流程;有一支忠诚、敬业的专业化学术评价队伍,在学术界拥有较强的公信力、号召力和组织能力。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真正承担起对学术发展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的重任。

总之,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是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打造中国学术话语权、推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重要前提,任重道远,需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