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粉”走红折射“创业正能量”
乍一看,“硕士粉”走红是因为创业者的“高学历、低就业”背景,创业的四个年轻人中有法学硕士、MBA,还有前公务员。有人认为,以“硕士粉”团队学历、职业背景,开米粉店实属大材小用。对此,创业成员之一、即将从北大法学院毕业的硕士张天一认为,“法律背后更重要的是精神和思维,用一种思维去做事情,就不那么限制从业选择了。”
尽管米粉店遍地都是,“硕士粉”团队的创业思维还确实有些与众不同。首先,他们的创业有规划、有调研、讲究细节。比如他们突出常德米粉的乡土特色,遍访百余家米粉店求得真经;其次,创业团队借鉴了互联网思维的营销经验,店堂的选址也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广泛调研。他们甚至节省了人工、讲究环保,鼓励顾客自己收拾碗筷,垃圾分类处理,以送一份水果换取了人工成本的极大压缩。
值得深思的是,“硕士粉”团队凸显了一种精神,激发了社会正能量。他们有着“90后”的标签,他们的口号是为自己打工。这让一碗简单的米粉,蕴含了更多的精神诉求。“90后”群体已经从校园步入社会,一群在家长以及老一辈人眼中被宠大的孩子,放弃了安逸和稳定,甘愿承担风险和艰辛,选择奋斗打拼。这何尝不是一种鼓舞人心的社会正能量?比起“宁愿死在体制内”的择业观,他们的就业观和价值观值得社会的尊重和肯定。
众多北漂一族,一些远离家乡打拼的“80后”和“90后”,在“硕士粉”店品尝米粉的同时,不仅怀念了家乡的风味,更能感受到一种“有勇有谋”的打拼精神。因此,从这层意义来看,“硕士粉”店的创业者无论成败,收获的都是精神上的富足。
“硕士粉”是典型就业样本
在教育分层中,北大等高校研究生占据了“顶层”;在职业分层里,牛肉粉店的老板处于“底端”,强烈的概念对比和角色反差,让“硕士粉”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在此之前,北大学子卖猪肉、大学生矿工、硕士女城管都无一例外地吸引了公众的眼球,说到底就是新奇效应放大了大众的想象空间。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大学生就业难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当大学生步入职场后的角色扮演达不到人们的心理预期,“读书无用论”、“脑体倒挂论”便又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之际、酒酣耳热之时的谈资。那么,“硕士粉”到底是就业挤压的产物,还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在一个讲究“学历出身”、看重“学校血统”的就业氛围中,作为北大研究生,张天一在求职过程中不仅具有先天的性别优势,还具有后天努力获取的学历优势。换言之,张天一不一定找不到“理想工作”,而是有着与众不同的就业观——本科就创业开过两家餐馆的他,最终选择家乡人人爱吃的牛肉粉作为新的创业项目。
“硕士粉”本质上是“对接”,实现了社会需求与个人选择的有机衔接、良性互动。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一个大问题,老百姓也从来都不缺乏对餐饮消费的热情。牛肉粉店看似不起眼,却同样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硕士粉”、“良心粉”的符号营销,“在他乡,还原家乡味道”的经营理念,用法律思维和精神来从事餐饮,何尝不是当代大学生求职的真实写照。
英国教育家亨利·纽曼曾如此阐释大学教育的应有之意:“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和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情趣。”当许多年轻人以发财、当官、出名作为成功标准时,张天一和他的同伴们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安心于辛勤劳动而获得的平凡生活,能够以平和的心境去追求成功。
作为一个典型就业样本,“硕士粉”摈弃了单一的职业期望,不迎合世俗偏见,尊重内心的价值判断,勇敢去追寻青春的梦想,在众多出路中,选择了看似并不光鲜、耀眼的职业。而在一个温暖的社会里,摘掉“有色眼镜”,尊重每一个职业岗位,给予勇于尝试和探索的年轻人更多的社会认同,才是应有的态度,这样的社会才有持久的动力与活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