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家书中的家风传承

毛泽东家书中的家风传承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家风家教方面也堪称一代典范。许多时候,他对子女、对亲友的家风教育主要是通过家书来实现的。在这一封封家书中,毛泽东总是循循善诱地与子女谈读书学习,谈为人处世,谈立志励志。今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些入情入理的家书,依然会被毛泽东崇高的精神风范所打动。

谈读书学习:趁着年轻,多学自然科学,可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学习自然科学为主,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就像世上所有的父母那样,毛泽东对子女的读书学习也是抓得很紧的。只要一有机会,酷爱读书的他总是愿意在家书中勉励子女多读书,向他们推荐各种好书,并传授自己的读书方法。

延安时期,毛泽东十分关心远在苏联求学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的读书问题。他曾告诉两个儿子,自己“也看了一点书,但不多,心里觉得很不满足,不如你们是专门学习的时候”。为了使他们能在异国他乡多读点书,尤其是多读点中国的书,毛泽东曾两次寄书给他们。1939年,他托林伯渠买了一批书寄去,但遗憾的是,这批书中途丢失了。1941年1月31日,他在给毛岸英、毛岸青的信中说:“关于寄书,前年我托西安林伯渠老同志寄了一大堆给你们少年集团,听说没有收到,真是可惜。现再酌检一点寄上,大批的待后。”毛泽东随信还附上一张书单,并注明了册数。其中所列图书,既有一些当时中国的高中教科书,也有《大众哲学》这样毛泽东曾反复阅读的政治类书籍,但大多数是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小说。

在毛泽东看来,倡导子女们多读书很重要,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读书要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只有这样,才能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

毛泽东十分注意引导子女在不同阶段学会有选择地读不同的书。1941年1月31日,在给毛岸英、毛岸青的信中,毛泽东专门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方向提出了独到、精辟的见解。信中说:“你们长进了,很欢喜的。唯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轻,多学自然科学,可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学习自然科学为主,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谈为人处世: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作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

毛泽东不仅严于律己,而且严于律子。他十分喜欢《触詟说赵太后》一文,此文在分析众多诸侯王国没有一个子孙三世保住王位的原因时,认为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特别推荐此文,说:“我们不是代表剥削阶级,而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但如果我们不注意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他们也会变质。”毛泽东从历史事件中获得启发,提醒全党要关心下一代子女的教育问题。

毛岸英在苏联学习期间,由于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出色,特被选为儿童院少先队的大队长。他把在苏联的生活、学习情况写信汇报给父亲。毛泽东在1941年1月31日给毛岸英、毛岸青的回信中,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们:“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1946年1月,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父子已19年没有见面,但毛泽东并没有因为团圆而去溺爱毛岸英,而是对他的要求更加严格。不久,他亲自送毛岸英到农村锻炼,上“劳动大学”,拜劳动模范为师,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之后,还派他到山西、河北等地参加土改运动,深入了解农村斗争。1947年10月8日,毛泽东给正在河北西柏坡参加全国土改工作会议的毛岸英写信并告诫他:“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作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毛岸英把它作为座右铭抄录在笔记本上,时刻激励自己,不辜负毛泽东对他的期望。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