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家书中的家风传承(2)

毛泽东家书中的家风传承(2)

毛泽东对李讷的教育也格外严格。中学时代的李讷,读的是实验中学,干部子弟比较集中,但是,上了大学之后,身边都是一些普通群众的子弟,因为毛泽东一再严格要求她,不要特殊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骄傲,但她身上还是多多少少有这些东西。正好,大学有一门课讲到《庄子·秋水篇》,这篇寓言记述了自高自大的河伯与虚怀若谷的北海神之间的对话。河伯在对话中,意识到了自己的狭隘和浅薄。李讷读后,思想上很有触动,她觉得自己挺像河伯的,应该彻底地改变这一切,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于是,她给毛泽东写信汇报了自己读《庄子·秋水篇》的体会。毛泽东看后,深为女儿的进步感到高兴,他给李讷回信予以鼓励,信是这样写的:“痛苦、忧伤,表示你认真想事,争上游、鼓干劲,一定可以转到翘尾巴、自以为是、孤僻、看不起人的反面去,主动权就到了你的手里了。”“读了秋水篇,好,你不会再做河伯了,为你祝贺!”李讷在给毛泽东的复信中,再次进行自我批评,并决心痛改缺点,振奋精神。1月15日,毛泽东又给李讷回信:“读浅,不急,合群,开朗,多与同学们多谈,交心,学人之长,克己之短,大有可为。”许多年后,当李讷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仍然记得当时自己的心理变化:“经过这个以后,我开始在思想上觉得父亲说得真是对,我要按他的教导作,精神上也比较开朗了,和大家还处得很好。我觉得父亲对我的鼓励是最好的鞭策,他从来都是严格要求我们,不要特殊,不要骄娇二气,不要自以为是。”

谈立志励志:要立雄心壮志,注意政治、理论。要争一口气,为死者,为父亲,为人民,也为那些轻视、仇视的人们争这一口气。

在子女身处异国他乡或经历困难时,毛泽东总是鼓励他们要坚强起来,心系国家和人民,努力在政治和事业上追求进步,不断磨炼毅力和品格。1946年1月,毛岸英回国后,毛岸青仍然留在苏联。毛泽东很牵挂他,于是写信鼓励他“在那里继续学习,将来学成回国,好为人民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他的爱人刘松林一直沉浸在痛苦和思念之中。1955年,为了使她重新振作起来,毛泽东同意她换换环境,去苏联留学。刘松林在苏联留学时学的是数理专业,学起来很吃力,而且兴趣不大,她喜欢的是文学。1957年暑假,刘松林回国向毛泽东汇报了自己的情况,要求转学国内,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但是,毛泽东要她自己做主,不要用家长的名义去申请。同年10月,刘松林进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学习。但不幸的是,她在1959年又生了一场大病,学业受到影响。1960年1月15日,毛泽东又去信,以十分关切的语气写道:“思齐儿:不知道你的情形如何,身体有更大的起色没有,极为挂念。要立雄心壮志,注意政治、理论。要争一口气,为死者,为父亲,为人民,也为那些轻视、仇视的人们争这一口气 。”毛泽东在这封信中希望她首先继承烈士遗志,牢记党和人民,也包括毛泽东本人对她的培养,最重要的是“争这一口气”。在毛泽东的鼓励下,刘松林明确了自己所担负的重任,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学业,没有辜负毛泽东对她的期望。

1958年年初,李讷住院连续做了两个外科手术,手术后伤口感染,引起发烧。在她生病期间,毛泽东给她的鼓励是最多的,生怕她精神上受到影响,不利于恢复健康。2月2日晚上,毛泽东工作了一个通宵,直到3日中午,在吃了安眠药准备入睡前,仍然放心不下女儿,就挥笔草书了一封信,讲述了一番深刻的人生哲理。信中写道:“害病严重时,心旌摇摇,悲观袭来,信心动荡。这是意志不坚决,我也常常如此。病情好转,心情也好转,世界观又改观了,豁然开朗。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锻炼意志。你以为如何?……诗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这里有意志。知道吗?……”在这封信中,毛泽东要李讷充分体验意志的强大力量,通过与疾病作斗争,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类似这样的书信,毛泽东还写给过毛岸青的爱人邵华,希望她“立志奔前程,女儿气要少些,加一点男儿气,为社会做一番事业”。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