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弑母孝子”只愿悲剧不再有
很少有这样的案子,无论是一个怎样的结果,法律所承载的意义,都超出了对一个犯罪者在法律传统意识上的判决,使得威严的法律难得展现了柔软温情的一面。也很少有这样的故事,让我们在传统道德观面前,一时无法去定义这是一个好人或者坏人,所以有了这个“弑母孝子”的称谓。这终究是一个少见,而且极端的案例。但是,这是毕竟发生了的悲剧,“弑母孝子”割伤了母子,纠结了法律,刺痛了社会,这故事之后但愿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这个让人揪心而心痛的案子,终于有了一个结果,法律判决给了这个在道德层面一时让人无法定夺的故事,一个总算能让人欣慰的结局。当事人免于起诉体现了法律严宽相济一面,让我们知道法律也有难得的温情。当事人的忏悔和内疚之下流下的悔恨泪水,洗涤着曾经一时糊涂被阴翳蒙蔽的灵魂,母子相拥而泣的温情场面,让人觉得法律的公正扶正了难以安放的道德观。这是一个孝子,只是这个孝子太苦,太累,太无助,才犯下了如此后悔莫及的“大过”。
无论这个案例是少有的极端案例,也不管这个故事是扭曲罕见的故事,我想在这个案子判决之后,在这个故事留下了一个能让我们所有人还感到欣慰的结局后,我们都不希望这样的莫大悲剧在发生,不愿意任何人在经历这样的痛苦。案子结束了,故事有了结局,相对之前的纠结和不定,现在则是我们能理智思考和反思的机会,只有这样去痛思,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刺痛心扉的悲剧不再发生。
一思则反省自身。之所以这个案子能让所有人情不自禁,无怪乎当事人的身份,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肩负着同样的责任。为人子女,我们都有自己的父母,虽然孝顺与否,孝顺的方式和程度或者还有不同,但是作为子女的我们,又都是一样的身份,传统道德意识上,我们都要好好孝顺自己的父母。为了在法律上保障这个传统孝道,我们甚至还在专门法律里,制定了孝顺标准。在这个悲情的故事里,如果换位思考下,如果假设一下当事人是自己,可能现实中我们很多人都要惭愧不如,连相提并论的资格都没有。母亲瘫痪,儿子带着母亲四处打工,挣钱给母亲治病,他的生活里只有挣钱给母亲治病,只有孝顺而无自己。“弑母孝子”给我们每个人上了一堂刺痛心扉的课,对孝道的理解,对孝顺的行动,这是听晚这个故事我们要幡然悔悟的。
二思则反省体制。“弑母孝子”的悲剧并不是个案,这之前就发生过“孝子毒母”的故事,无一例外这类案例和惨剧的背后,是一个特殊群体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这类悲剧中的悲惨主角,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底层,最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都属于基本生活难以温饱,却又与病魔在殊死抗争的特困群体。本身就属于经济条件最差,生存基础最薄弱的群体,在与命运抗争的战斗中,他们需要一种制度之下的保障,来给予他们能战胜命运的支援。这个保障和支援理解为解决养老问题也好,理解为医疗救助也好,但是这类特困群体都应该是在体制之内更为细化的一类人群,因为他们需要的是更为细致入微的体制保障来支援他们。没有谁可以凌驾于体制之上,但是更不希望体制之外遗漏了一部分急需雪中送炭而岌岌可危的特困群体。
三思则反省社会。如果不是当事人做出“弑母”的极端行径,如果不是媒体关注之下,我们谁又能去关心和关怀过这些需要我们帮助的弱者。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城市,像这种悲惨的故事并不陌生,在匆匆来往的人群,在高楼林立的都市,我们是否停驻脚步,去关注、关心过这些需要我们帮助的特殊人群。这些在命运和生活边缘挣扎的人,如果在他们最无助,濒临绝望的边缘,我们能伸手拉他们一把,能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一下,他们总不至于心灰意冷陷入极端。歌声里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其实,只要人人都能多一份关爱,我们的社会才不至于陌生和冷漠。一个温暖的社会才适宜人类居住,而温暖和改变这个社会,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贡献一份温度。
“弑母孝子”的故事里太多悲情和无奈用言语无法表白。好好孝顺我们的父母,国家体制里能针对特困群体多一份保障,我们每个人能多一份关爱,三思“弑母孝子”只愿让这样的悲剧不再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