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书明:25年的爱心坚守

郑书明:25年的爱心坚守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继续资助贫困学生!”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重庆市黔江区麻田坝水泥厂职工郑书明

新华网重庆10月27日电(记者周凯)在重庆市黔江区,有一家“爱心旅馆”远近闻名。19年来,这家“爱心旅馆”免费为贫困学生提供吃住,至今已帮助300余名贫困学生圆了读书梦。而这家“爱心旅馆”的“店主”——郑书明,却是一位月薪仅有900多元的水泥厂的普通工人。

今年58岁的郑书明从1986年开始,25年如一日,将所有积蓄和精力都用在了贫困学生身上,自己却疾病缠身,至今仍住在单位狭小的职工宿舍。

“看着孩子们走出了大山,我心里高兴!”郑书明说。

 从工棚到宿舍的“爱心旅馆”

郑书明1953年出生于重庆市黔江区冯家镇。由于家里孩子多,酷爱读书的郑书明只读了小学一年级就被迫辍学,十几岁便外出做工,1976年到蓬东乡麻田坝水泥厂当工人。“读书少、没文化,是我最大的遗憾。”郑书明说。

1986年,一位亲戚外出打工,托郑书明帮忙照顾正在读小学的儿子刘育红。一天,刘育红告诉郑书明,有位叫黎君的同学,家住在高山上,走到学校单程就要4个多小时,母亲早逝,父亲患病,连午饭都吃不上,面临辍学。郑书明听了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不能让其他孩子像我一样因贫困读不了书”,于是郑书明便将黎君接过来,并花了38元买了一件棉衣给他,当时郑书明的月工资只有110元。

那时,郑书明还住在一间用木板和编织袋搭成的工棚里。他在地面上铺上稻草,买了被子,和黎君一起吃住,还给黎君付了学费。渐渐地,“有位郑伯伯免费为贫困学生提供吃住!”在学生中传开来,几位贫困学子结伴前来求助,郑书明都留下了。从此,郑书明开始资助贫困学生,这一做就是25年。

孩子们的吃住、学费是一笔很大的开销,郑书明微薄的工资早就难以为继。“那个时候整天想着去哪里找钱,心里特别愁。”郑书明回忆说,“有一次晚上去找一个熟人借2000元,在山里迷路了,回来时已经是第二天早晨。”

白天,郑书明在水泥厂工作;晚上,他靠自己会修磅的手艺去当地煤矿、工厂找活干。郑书明干完活回来常常是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平均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1992年,郑书明的工棚失火被毁,郑书明和孩子们搬到了新修的厂职工宿舍。厂领导得知郑书明资助贫困学生的事迹之后,又分给他两间宿舍。郑书明添置了床被、厨具,孩子们吃住更加方便。郑书明收留的贫困学生越来越多,最多时达到20多个,郑书明的宿舍被当地人称作“爱心旅馆”。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