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书明:25年的爱心坚守(2)

郑书明:25年的爱心坚守(2)

 心里始终装着贫困学生

为了保证孩子们的营养,郑书明几乎每天都会买肉回来;除了交学费,郑书明还常常给孩子们买些衣服、文具,给一些零用钱。而郑书明自己吃的却是水煮白菜、红薯、咸菜,穿的是15元一件的衣服。“最困难的时候,一连吃了两个月的红薯加辣椒。”他说。

单一的饮食、繁重的劳动,让郑书明疾病缠身,长期被胃病、类风湿、皮肤病折磨。为了多资助一些学生,郑书明从不进大医院,只在村镇医疗站看病,常常是打最便宜的针、拿最便宜的药。“该好就好,该不好就不好,随它去吧!”谈到自己的身体,郑书明淡淡地说。

郑书明有“三不”,不抽烟、不喝酒、不下馆子。“省吃俭用下来的钱、每月发的工资不是我的,都是贫困学生的。”

郑书明将所有的收入都用在了贫困学生身上,这让妻子很不理解。1993年,妻子最终决定与郑书明离婚,并带走了5岁的大儿子和刚出生的小儿子。

尽管资助贫困学生的道路十分艰辛,但郑书明从未放弃,“别人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不能让他们做文盲。”他说。

“现在我不吃肉,每天休息也很少,这都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郑书明说。25年来,郑书明倾其所有,共资助300多名贫困学生,花费数十万元。

在黔江,“爱心旅馆”的感人故事广为人知,郑书明也因此获得了很多荣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重庆“九五立功奖章”、“感动武陵十大人物”、“重庆市职工楷模”、“重庆市道德模范”……可不管郑书明获得多少荣誉,他的心里始终装的是那些贫困学生。一次,上级组织为了表彰郑书明,给他发了一张演出门票,而郑书明却将门票卖了200元,为一名贫困学生交了学费。

 25年的坚守从未间断

走进郑书明只有十几平方米的简陋宿舍,一张旧床,一张桌子,两个木箱是郑书明的全部家当,地上还堆着一堆红薯。在另外两间学生曾经住过的宿舍,十几床被子整齐地叠放在一起,“这些被子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郑书明摸着被子深情地说。

现在,村里人很多都住上了楼房,而郑书明依然住在狭小的职工宿舍,吃的仍是红薯、白菜。“能吃能穿,住的地方不漏水就行,现在我资助的学生全国各地都有,看着孩子们走出大山,我心里高兴!”郑书明说。

经常有人问郑书明“你一共资助了多少学生?”“一共花了多少钱?”郑书明回答说:“记不得,也没记过。”提起往事,郑书明很多都记不起来,这些具体数字还是当地政府和学校帮忙统计的。

“作为共产党员,就应该为国家出点力,为社会做点贡献。”郑书明说。

18岁的罗雪莲从初一开始就在郑书明的“爱心旅馆”里吃住,今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地重点高中。“郑伯伯就像一位慈祥的爸爸,经常鼓励我要克服困难,好好学习。我从郑伯伯那里学到了做人要宽容,要有爱心,要坚持。长大后我也要像郑伯伯那样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罗雪莲说。

“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回来看我,你看,我身上的衣服和鞋子都是学生买给我的。”郑书明自豪地说。在郑书明眼里,那些走出大山的学生是他一辈子最大的骄傲和欣慰。

如今,年近60岁的郑书明仍在水泥厂工作,每月平均工资也只有900多元,但郑书明资助贫困学生却从未间断过,每到周末还有不少学生去郑书明的“爱心旅馆”。

近年来,随着政府加大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的建设,许多贫困学生得到了国家资助。当地工会领导和学校老师多次劝郑书明“年龄大了首先要先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可郑书明却回答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继续资助贫困学生!”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