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解放思想是理论创新和增强理论自信的先决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 理论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但同时又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任何社会实践都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同样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客观世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当中,主观理论就难免会有落后于客观实际的可能。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实现理论创新,使得理论更好地反映客观规律,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进而推动社会实践更好地向前发展。同时不断地理论创新,也是理论自信的重要来源之一和增强理论自信的重要途径。而解放思想则是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增强理论自信的先决条件。
理论创新实际上就是思维方式的变革,是思维的创造性活动,这要求人们解放思想,打破旧观念、旧体制和旧框架的既有窠臼,用创造性地思维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观念冲破“习惯势力”与“主观偏见”的藩篱,把主观世界的思维意识与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创造性的改造客观世界。而要真切的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解放思想。众所周知,在破旧立新的过程中,无论是摒弃他人或自身已有的错误的思想观点、创立前所未有的理论,还是创新前人过时了的但仍有借鉴价值的思想观点、发展和完善不成熟的或存在着些许瑕疵的理论,都需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创造性的思维,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必须解放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曲折是难以避免的。由此,历史上的每一次理论创新或变革也必然受到传统习惯势力的限制,受到主观偏见的束缚,因此,理论创新的过程是极其艰难的。同时,理论创新的分寸与尺度也是难以把握的,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能够真正的创造性思维,解放思想的同时,又要做到实事求是。
就理论自信而言,实际上是指我们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换句话说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自信。这份自信来自于我们能够解放思想,以理论革新的勇气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而解决中国在各个阶段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行动的指南。正如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 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P742)当今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秉持着这种高度的理论自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地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到对“市场经济”认识的深化,此外,“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中国梦”等思想理论或者观点的提出,无不是“解放思想”的光芒映射,同时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论自信的原因所在。总之一句话,解放思想是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增强理论自信的先决条件。
三、解放思想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客观选择
思路决定出路,解放思想、理论创新的落脚点并不在于求“新”,而是在于从实际出发,使得主观意识符合客观实际,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P179)当前社会出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存在着两个主要的特征:一是这些问题和矛盾的深层次性和复杂性,如果说,以往的改革是浅层意义上的、多赢性质的改革,那么以后的改革则会触及到部分人的利益,力求克服部门利益的掣肘,这样就势必会出现“几家欢喜几家忧”的情况。就此而言,下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会涉及到利益的调整和利益的再分配问题,这就要求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都能够得到合理的表达,能够让有关各方自由的发声,这既是契合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客观要求,也是集思广益,实现科学决策的良好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必须进一步的解放思想,尊重各个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听取各个利益群体的建议或意见,发挥人民的集体智慧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另一方面的特征就是这些矛盾与问题的新颖性,其之所以新,就在于人们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因此,面临着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就必须做到解放思想以理清发展的思路,找寻出突破点和解决路径,去认识和解决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同时,“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P10)由此,我们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首先是要解放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我们立足于基本国情,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势必会碰到一些来自于国际环境、国内社会各个阶层、党政机关等一系列的矛盾或困难,即我们所谓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但是党的历史经验证明,只要解放思想,不断地理论创新,就能够找准改革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问题和任务,我们始终能够做到不断地解放思想,创新自己的理论,寻求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观点的相继提出,便是我们革新观念、解放思想,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问题的有力例证。面临着下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我们更要切实发挥创造性的思维,不断地用新观念和新思路来把握时代的脉搏,立足于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以理论创新的勇气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符合当今时代的新阐释,以便更好的指导实践、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昭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