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打造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4)

京津冀一体化:打造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4)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背景下提出来的,这让这一战略起点很高,同时也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相应的探索、引领作用。

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动力何在?参与研讨会的专家普遍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存在一些思维误区,该地区要协同发展,离不开政府推动并创造必要的条件,但关键还是要靠市场。只有打破行政分割,让市场在区域资源要素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一亩三分地”误区

“在现在的区域经济版图中,京津冀地区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说,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有三大经济重心,一个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一个是京津冀地区,还有一个是辽中南地区。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地区快速崛起,长三角地区强势发力,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发展不尽如人意。

陈耀认为京津冀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4年以前,北京和天津为谁是京津冀的龙头、谁是经济中心而争论不休;2004年以后进入第二阶段,这个时期明确把天津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尤其是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天津的发展非常快;第三阶段是从今年开始,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京津冀一体化进入到一个实质性的行动阶段。

“我理解一体化就是要素自由流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同城化,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社会融合。”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说,我们现在离这个目标还很远。“京津冀三地之间缺乏协调机制,每个地方都是‘一亩三分地’思维,自己搞自己的,三地之间的要素资源配置关联度不高。”

专家们表示,相较于我国另外两大经济中心——长三角和珠三角,京津冀地方的区域协调发展做得不是很好。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说,珠三角在一个省内,协调难度相对较小;长三角虽然涉及三个省级行政区,但上海是龙头,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有巨大的牵引作用,也容易协调;京津冀地区则不同,有京津双核,很多时候想协调也协调不起来。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京津冀三地在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等方面存在诸多交叉和重叠,长期难以解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王辉说,从2003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缓解,而且还有所退化。

“根据我们所做的研究,2003年时京津冀产业重构主要是京津之间的问题,这两大城市之间的产业重构程度比较高,与河北之间产业的差异性相对较大。现在京津产业之间重构程度在降低,但天津和河北之间的产业雷同在增加。”王辉说。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