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承继传统。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一般来看,现代性乃是由传统性发展而来,现代化实质上就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传统不单指过去存在的东西,传统文化就体现在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之中,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或深或浅、或隐或显地发挥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具有积极启示,它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现实生活。诸如“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精神境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价值追求,“天下为公”、“大同之世”的社会理想等等,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活经验、生存智慧,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强大的精神基因。在今天,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只有以此为根基,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正所谓“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其二,立足当代。其根本点在于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积极回应中华民族当下的精神诉求。改革开放既带来了社会物质领域的巨大变化,也带来了社会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植根于小农经济、被世代中国人作为精神依托的传统道德观念,遭受现代工业文明大潮的严重冲击;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提倡的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社会主义价值观念,遭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主义、逐利原则的严重冲击;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下的社会文化领域,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遭受各种西方思潮涌入的严重冲击。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我们在既有的文化价值体系遭受严重冲击之时,未能及时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令人信服的文化价值体系。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许多人内心深处笼罩着一种在精神上无家可归的放逐者意识,并由此陷入难以名状的精神焦虑之中;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一些党员干部信仰缺失,有的心为物役,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精神文化生活,决不能任精神“焦虑症”、“软骨病”流行。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念,它难免比较抽象,要获得大众认知、认同,就必须将其还原成现实生活中可感知的东西,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其三,面向未来。当前,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在这种情况下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既需要有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着力将其发扬光大,也需要海纳百川的胸怀,敢于和善于学习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优秀精神品质,从而引领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光明的未来。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例如,德国人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造就了德国产品的高质美誉。如果我们学会了德国人的这种精神,“当‘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真诚牵手合作,我们所制造的将不只是高质量的产品,更是两国人民的幸福和理想。”构建面向未来的精神家园,不仅要给我们在当下以幸福感、满足感,而且要给我们以超越当下、超越个体的归属感、希望感。因此,这就尤其需要全民族共同理想的引导。就此而论,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必须突出中国梦这一重要主题,因为它形象地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代表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深刻揭示了个人幸福梦与民族复兴梦的辩证统一,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复兴与人类和平发展的良性互动,给全体中华儿女以巨大的精神激励。
(作者系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问题研究”首席专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