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几个有利因素
(一)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中国13亿人这个市场实在太大了。在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就是规模经济。另外,中国的人均产出与国际比还落后很多。按人均计算,我们现在人均产出是7000国际元,而韩国在1990年左右人均产出就达到7000国际元。换句话说,按人均产出,我们比韩国落后25年。日本不到1970年人均产出就达到了7000国际元,我们比日本落后近40年时间。我们比英国落后60年,比美国落后70年。我们经济总量全世界第二,而人均产出落后得非常多,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后发空间,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我国GDP总量全世界第二,按照人均国民总收入排名,按2010年计算的话,我们全世界排名第120名,只有美国、英国、日本的大概百分之十几,还差得很远。
(二)城市化、工业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动力。各国城市化率达到50%的年份是多少呢?中国2011年城市化率达到了50%,而韩国是1977年,巴西是1965年,俄罗斯是1957年,日本是1955年,美国是1920,德国是1880年,英国是1851年。从我们的数据来看,我国城市化还在发展过程中,远远没有结束,本身这也是一个巨大的需求。为什么城市化在发展过程当中对经济增长是一个巨大的动力呢?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工业化、城市化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农业转入工业和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工业化产品和服务。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城市化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入城市,必然引发大规模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不管是从供给的角度,还是从需求的角度,城市化、工业化都会大规模地推动我们的经济发展。我国城市化率仅50%,相当于英国160年以前的数据,虽然不完全可比,但也说明我们还有很长的路可走,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需求和动力。
我对2012年城乡人均投资水平做了比较,城镇人均投资差不多5万块钱,乡村人均投资3000块钱,比值是17.5比1,投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消费的差距没有这么大,2012年城市消费水平是2万元,乡村消费水平6500元,大概3.2比1。如果要实现城市化,让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从一产进入二产进入三产,将产生有多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从这些数字就可以体会到。
在刚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及城镇化建设的一些主要指标。如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从2012年的52.6%提高到2020年的60%左右,从基本养老、医疗、住房保障的增长情况、基础设施的增长情况等,可以看到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到2020年是达到60%,2030年达到70%。一般认为,城镇化率在达到70%之前,经济增长应该能保持较高速度。70%是一个节点,达到70%以后,各项指标就会相对稳定。
从各方面的投资需求来看,国内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这么长时间,各种条件都有很大的变化,投资需求可能不会那么旺盛。从投资的三大块来看,制造业全面过剩;基础设施建设尽管需求很大,但由于地方债务问题日益突出而缺乏资金;房地产投资已经出现泡沫。而工业、基础设施、房地产这三项占到投资的80%,如果这部分投资降下来的话,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会下降。
但是我觉得情况可能还不太一样,这些问题也反映出巨大的需求。
从工业看,工业产出占GDP的比例这几年有所波动,最高的一年是2006年达到了42.3%。也有一种判断就是我们工业占GDP的比例是不是到头了。如果做一个国际比较,可以看到工业占全国GDP最高的时候,英国是57%,美国是47%,德国是60%,日本是45%,巴西是48%。他们达到的峰值都比我们目前达到的峰值要高。当然情况是不完全一样的,国际贸易条件、技术条件都不太一样,我们不能说我们一定会走其他国家的路子。但不管怎么样,这是国际上给我们的一个参考框架。我总觉得我们的最高值可能比目前的峰值42.3%再上去一些。另外,工业发展还要看技术水平。从国际比较来看,我们现在的制造业中,中高技术制造业占比44%,比发达国家要低很多,比发展中国家高很多,处于中游水平。换句话说,我们现在要调整结构,经济发展要转型,将来在中高技术这一块我们还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还是需要大量的投资的。
将来我国工业发展趋势有这么几个判断:增长速度可能不会有以前那么高了,比重趋势性下降的可能性增加,工业结构的变化接近技术升级陷阱。关键问题就在于我们技术发展、技术创新能否跟上,只要技术创新跟得上,我们工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工业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导力量,投资还将保持稳定增长。
我对工业并不悲观,我不太赞成中国工业全面过剩的说法。我从来不说中国的经济工业全面过剩,顶多说部分产业过剩,而且这个“过剩”某种意义上我还要打一个引号。这个“过剩”也不见得全是坏事,还要仔细分析。比如说网络要从3G变成4G的话,要花费大量的钱,意味着原来的投资基本上都没用了,那些3G技术就没用了、过剩了。你说这个过剩是好还是坏呢?实际上,它是一种社会经济进步过程中必然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所以,对这种过剩还不能简单的一味否定。
再讲讲基础设施。实际上,基础设施需求也很大。比如说2013年发布的《全国水利普查成果》指出,全国有防洪任务的河段中,已治理的只占三分之一,应该治没治的占三分之二,已治理的只有一半达标,而且达标的标准很低。像荷兰就非常重视防洪,他的海堤的标准是一万年一遇,河堤是5000年一遇,我们最高的防洪标准是三峡大坝5000年一遇。另外,教育、医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虽然公路、铁路、民航、港口等都有很大的进步,但实际上我们还在第三个阶段——网络提升与稳定,这时候的特点是需要很大投资。近年,我国铁路发展得非常好,但与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在密度上,我们还是比别人差。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也是需求。
房地产方面。房地产业的发展前景如何?表面上看,房地产业出现泡沫,加上中国又缺地,好像发展的空间不大。但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城镇化率达到70%以前,住房投资会保持比较快的增长,住房建设速度也会保持比较快的增长。另外一个国际经验是户均住房套数,发达国家经验,户均住房套数没有达到1.1套前,住房的存量和住房的投资都会保持比较快的增长。我国现在还没有正式的数据,我们根据相关数据做过一个测算,还没有达到1.1。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住房的质量。欧美有很多200年、300年甚至400年的房子存在,相对来说,他们的住房质量较好一些。我国内地现在的存量房中,住房质量问题还很大。换句话说,尽管一般来说,住宅折旧期应该是50年的时间,但实际上我们的住宅如果达到50年几乎没法看了。城市的城中村解决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问题,但这些城中村住房的质量很差。很难想象到了2020年实现小康、到2030年实现城镇化率70%以后,我们还住在那样的房子里,有大量的房子是要拆的。尽管有专家说房地产业泡沫很大,但我觉得房地产业将来还会有很大的发展。这讲的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联系的需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