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分析(4)

核心提示:中国未来中长期发展之所以相对乐观,因为有许多优势条件,如资金优势、改革红利、政策空间。改革依然是我们最大的红利所在。关于房价,就是八个字“长期上升、周期波动”。

(三)其他几个有利条件

第一,资金供应充足。

这是我们与其他国家有着明显区别的一个因素。尽管人口老龄化会使我们的储蓄率下降,但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劳动力占比开始有所下降,但并不代表着储蓄率会有很大的下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储蓄率比较高,我们的资金供应是非常充裕的。

我们的资金供应是个什么状况?储蓄率,就是储蓄占GDP的比例。储蓄率不仅仅是老百姓的储蓄,还包括了企业的储蓄、政府的储蓄。国民经济核算意义上,不进入消费那一部分就是储蓄,而投资的来源就是储蓄。我们的资金供应这几年也在不断上升,2013年的数还没有出来,2012年达到的50%,就是说我们有一半的产出作为储蓄从GDP中划分出来了。英国、美国储蓄率只有15%。俄罗斯、巴西大概只有20%左右,韩国、日本储蓄率也不到40%。因为我们的储蓄率高,所以我们的投资率也很高。我们的投资占GDP的比例也是全世界最高的,达到48%左右,而美国、英国的投资率是18%,俄罗斯、巴西、南非是20%多,这几年印度比较高也不到40%。努里尔·鲁比尼说,中国投资已经是过度了,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拥有足够的发展速度,在将50%的GDP重新投资的情况下,最终避免遭遇产能过剩和呆坏账。我们在投资那么多的情况下,储蓄还没有用完。从经济发展来说,最重要的几个轮子:劳动力、资源、投资、技术创新。正好我国有较好的投资率,这就有利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

 我们的储蓄率是50.5%,投资率是47.8%,两个多百分点的差距,以现在57万亿GDP来算,大概有1万多亿人民币。我们把这1万多亿借给了外国,这又体现出我们的资金充裕。即使我们的储蓄率将来有所下降,可是我们的投资还能保持比较高的水平,因为我们可以不借给别人的钱。我们人均收入全世界排第120名,只有他们的10%。在对外经济关系上,我国现在每年都有大量的资本输出,最多的时候资本输出达到2.4万亿人民币。这说明我们资金供应非常充足,将来能够支撑我们的投资。

未来中国资金会不会依然充裕?我个人觉得将来我们的储蓄率虽然会受到劳动力比重下降的影响,但高储蓄率还是要维持一段时间,因为劳动力比重的下降是一点一点的下降。另外,中国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储蓄率,是中国的历史文化使然。中国的社会传统、历史文化就形成爱存钱、多存钱的观念。另外,应该承认我们的很多改革使得老百姓不敢花钱,比如说我们的教育、医疗费用过高,人们不得不节俭其他开支,应对教育、医疗和日后养老之需。

第二,仍有可能进一步激发改革红利。

虽然改革红利相对缩小了,一个是市场化,一个是民营化,但在很多方面改革进行得较好,还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激励因素。在未来时期,改革依然是我们最大的红利。对这一两年来说,如果我们的改革比较有成效的话,很可能会成为国际上最重大的事件,关键看我们下一步的改革还能带来哪些比较大的好处。

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优势。它从零已经到了三分天下得其二,但毕竟还有三分之一民营经济还没进去。2005年中国出台两个“36条”支持民营经济、支持民营投资。两个“36条”如果得到进一步落实的话,民营经济还会有比较大的发展,这就会给我们的经济带来活力。虽然不可能都是民营经济,但能达到70%,甚至达到75%乃至更高,这将给我们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少好处。

国有企业的改革。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国企改革所占比重明显下降,国企进行了很多的改革,但显然国企还有有待提高改进之处。现在国企的改革也是下一步我们经济体制改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国企改革到位,通过发展混合经济、通过发展PP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改革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如果我们庞大的国有企业体系的效率能进一步提高,显然对将来经济发展能带来很大的好处,做出更大的理想贡献。

完善市场体制。如果我们的政府能够提供更好的市场环境,能够更好地把政府调控和市场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红利之一还可以继续完善。

改革和完善政府职能。过去,虽然我们政府已经做了很多改革,但还有很多与市场经济原则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说,有些审批可能不太合适,有些地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过多,债务管理、风险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由于政府投资的比重现在还得占到10%左右,如果政府的投资能更加有效率,对于改革显然也是一种红利。

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需要改革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财政体制中,中央和地方关系处理的问题,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关系的处理问题,预算制度的改革,债务管理问题。在金融体制中,利率没有市场化,不利于中小企业、有风险的企业的发展。

土地制度怎么改?能否给我们带来好处,现在还不得而知,各方面正在探索。说实话,土地制度的改革非常难,关于土地制度怎么改,各方面看法不一致。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全部私有化,一个是全部国有化。两个极端的改革方案都有很大的风险。如果土地制度改革能较好地适用中国的现实情况,对中国将是一笔非常大的资源。

第三,还有政策空间。什么叫政策空间?当经济发展需要的时候,有空间、有能力、有可能性调整经济政策,主要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前两年我国经济增速开始明显下行的时候,世界银行就指出,中国仍然有空间在必要的时候推进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特别是在通货膨胀已经见底的时候。总的来讲,我们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上还是较谨慎的。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贷款、利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等来影响市场资金供给的政策。如果市场上资金供给多了,企业就容易贷到钱,就有利于发展和投资,但同时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一个约束条件。如果通货膨胀率太高,央行就不能多发货币来刺激。目前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3%左右,在完全可控的范围之内。换句话说,从通货膨胀的角度来讲,如果一旦有需要,央行依然可以采取刺激性的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现在我们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而且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强调,只要我们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在可容忍的下限上,就不会轻易增发货币。

存款准备金率。银行没吸收存款时,必须拿一部分钱存到人民银行,以限制它的贷款能力。存款准备金率较高时,商业银行贷款能力受到削弱;如果存款准备金率向下调,商业银行贷款能力就提高了。我们现在依然执行2012年5月份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还是20%。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时,我们的存款准备金率下降到16%。如果真正需要放手的话,是有空间的。

责任编辑:杨婧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