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 “无”意见现象 不当活动旁观者

破除 “无”意见现象 不当活动旁观者

在教育实践活动的征求意见过程中,有很多征求意见表中的问题征求意见栏上全部填写“无”,让存在的问题没有能够真正找出,进而严重影响活动的质量。出现这种“无”意见现象,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广大的党员干部和群众都还没有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成为了活动的旁观者。

制造“无”意见现象,甘当活动旁观者,主要是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在找问题、提意见过程中没有用认真的态度对待,不想、不愿甚至不敢来查找、来提出。

提意见是给上级提、给同事提,与自己毫无干系,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心“栽花”、无意“栽刺”,有意见也藏着掖着,宁可烂在肚子里,也不想提出来。而对于部门的征求意见,很多单位一开始还比较“重视”,但随着雪花般的征求意见表、意见信、意见函,患上了征求意见疲软症,不再积极主动、认真负责,而是被动应付、敷衍了事,所以在遇到征求意见的时候,很多人和单位也就不想思考,不去发现,不愿提出意见。也有的则是缘于一个“怕”字,要么是怕搞僵关系,影响自己的前途,要么是自身不硬,怕引火烧身,就干脆奉行“好人主义”,做个沉默的“老好人”,于是乎提意见时含糊其辞不说重点,语言模棱两可,批评轻描淡写,整场谈话下来就感觉他们充当了“暖场嘉宾”的作用,纸质意见更是“味同嚼蜡”,或者是害怕得罪人、摊上事,担心给其他单位提意见、找问题后会影响甚至阻碍本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受到“打击报复”。

破除这种“无”意见现象,就要多方重视,共同发力。对于党员干部,要通过及时开展各种党性教育,严肃纪律,增强责任心,党员意识强化,进一步明确提意见是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只有敢说敢为才能作表率,才能成为领头羊、排头兵。同时征求意见时严肃工作纪律,严守保密纪律,绝不透露被征求意见对象姓名,绝不允许搞打击报复,用严明的纪律赢得党员干部的信赖,让其主动讲出心里话。对于广大群众,要注意方法,善于与群众交朋友。把群众当朋友、当亲人,甚至当老师,群众才会讲真话,脚下才能谈心。善于引导群众说真话。要采取正、反双向提问方式,以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来“套”群众的真话实话,才能听得到群众的真正“牢骚”和“意见”。善于听出群众的话外之音。群众说话一般都直截了当,有时说得你中听,却往往会包含多层意思。要在听的过程中,认真理解群众的言意,甚至深入分析群众的话外之音,以深入了解掌握民意之后,方可提出解决问题之策。

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都能把自己真正摆进去,破除 “无”意见现象,成为教育实践的主角,使整个活动不虚不偏,善始善终,取得实效。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