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过程。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对群众路线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进行探究,对于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大意义。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提出了一系列政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系统化的理论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社会历史领域一直是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少数英雄人物被看作是历史的主宰,而广大人民群众则被看作是无知的“群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无产阶级政党之初,已经清醒地意识到,需要和利益是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层动因和原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论述,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对共产主义运动的性质以及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作出了明确的界定。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列宁主义,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政权。列宁指出:“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人民生机勃勃的创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领导人民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列宁的这些论述,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是价值判断和价值实现的主体,人民群众的需要及其满足程度是价值评判的依据和标准。
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这些论断是毛泽东同志1934年1月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所作报告中的重要内容,是群众路线雏型的代表作。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末,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和完善的时期,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成熟和不断完善、并逐步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的时期。1943年,毛泽东发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是群众路线的代表作,标志着群众路线的正式形成。
建国后,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新中国成立后,一部分同志革命意志衰退,革命热情不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少了,闹地位、闹名誉,讲究吃、讲究穿,比薪水高低,争名夺利。针对这些新情况,毛泽东警示全党,要继续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发展了他在建党前夕、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观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