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王兆铮: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中的哲学思想

王兆铮,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就一系列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问题讲了很多观点和意见。在学习系列讲话的时候,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他还要继续不断发表很多重要讲话,那可能都是需要来学习和研究的。所以我今天想从哲学的角度,从方法论的角度谈几点。我想谈四个问题:一条主线,两个不容置疑,三个自信与自觉,四个强烈意识。

一、一条主线

习近平讲话的内容,不管它是什么场合,说过来说过去,我想就是一条,一个主线,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搞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搞得更精彩。所谓实现中国梦等等,我看都是一个意思。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有一个讲话,在新进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那个学习班上,又有讲话,这两个讲话我觉得是体现了他一个总的思想,那么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搞好。

那么我想,他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一个办法,就是要求放开视野,用宽阔的视野来看待这个问题、来阐述这个问题、来说明这个问题,那么我想,他在很多时候都经常讲,要用历史、现实、未来这三个角度来透视当今中国,来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成为一个现在必要的、必然的选择。那么他在新进中委的讲话花了很长的时间、很多的篇幅讲社会主义五百年,我想这就体现了从历史角度来谈社会主义。那对于这个问题呢,现在我觉得人民认识可能也不完全一样。前不久,我们一个大学一些同学聚会,因为我们大学的同学,都是学马列主义的,所以对这五百年就有不同看法了。有的人说,这五百年是从空想到科学,而且这五百年又是坎坎坷坷,经历了一个不同的阶段。为什么要从这样一个角度、这样一个视野去谈这个问题、认识这个问题。他是想引导大家从更高的境界去看待社会主义的一种必然趋势。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过来说过去,还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领域,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支,所以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这也是必须来谈的问题。

我看他这次到欧洲去,就反复给欧洲人讲这个问题,现在慢慢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说我们中国人不能拿中国的眼光来看世界,别人也不能按他们的眼光来看中国。因为中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家所处在一个特殊的境地,在有些问题上,需要有些不同的变更。比如说现在我们谈到一些领土争端的时候,我们经常用的一些语言就是“自古以来”,可能就不大容易说服人,因为就领土来讲,咱们学历史都知道,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疆土都是不同变更的,按照“自古以来”就说不清楚了,到底是自哪古啊?怎么说呀?所以说,在一些事上,我们需要开阔眼界,来谈方方面面的东西,但是有时又需要考虑到人家反过来又会怎么来看、怎么来说。那我想,阐释这个问题、说明这个问题很有益于我们在口径上确定这个东西。

在谈到社会主义发展这五百年历史的时候,既要讲到由于人民认识的进步所取得的成功,也要讲到在探索前进中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讲这两面可能会有助于更好地来认识社会主义为什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追求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从来应该是一种方向。那么我想,他在讲这条主线的时候,首先强调要从历史来看,也正是因为这样,我觉得他在政治局学习的时候就提出来,不能够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来否定改革开放以后的历史,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来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但是历史总是过来的,我们是需要一种理性来认识对待它。

现在咱们很焦心的有朝鲜问题。朝鲜怎么办?当年中国和朝鲜的关系,但是前几年到朝鲜去我就发现,朝鲜人对我们抗美援朝的看法和我们就很不相同,特别是最近这次志愿军遗骸回来以后又引起好多人争论,就是当年我们这样做合适不合适等等。但是我想,所有的问题都应真正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来看,分析每个问题后必然只能是说利弊参见,再好的事情也有它的缺憾,就是有些有缺憾的问题,也有特定的历史必然性。

我有个同学,是清华的,这个人是个地下党,当年就为新中国成立奋斗,抗美援朝的时候也去了前线,后来又被俘了,被俘以后还在俘虏营里领导了斗争,因为他会英语啊,协助了进行斗争。但回来以后受到不公正待遇,发配到北大荒去了,最大的幸运就是说,他到现在还活着,身体还不错。我问他你后悔过去的事吗?他也讲了一个很巧妙的事,因为他前些年又到台湾去旅游,碰见当年一块在俘虏营里面的人,他讲了一个很微妙的话,如果没有当年这些事,如果没有抗美援朝这一仗,美国可能就小看中国,后来他们觉得中国还不简单,不愿意惹中国。但是也是因为这场战争,造成了冷战格局的进一步加剧,而要是没有这样的冷战格局,也不会出来亚洲四小龙,要没有亚洲四小龙,没有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我们也不会觉悟到改革开放。所以我想什么事,都是辩证的,就是这么一个曲折的过程。历史呢,从来不是能够完全按照人民设计好的步子来走的。

美国要重返亚太,这也是个顶层设计,但是顶层设计架不住乌克兰危机的发生,谁也没估计到会闹成这么个局面。那么乌克兰闹出来以后,美国也没想到还有普京这么一个人物。所以历史好多事情都是在瞬息之间的,咱们经常讲要把握规律,但是规律本身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理性的、更本质性的东西,而它的实现需要经过很曲折的路,但是我想,这段历史应该通过深入研究才能够更好地来理解我们今天。

现在人们研究的角度有很多不同,我们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一段时间在历史宣传上有点片面,讲了我们成功的一面,对其他的东西都忽略不计。现在呢,七七八八的东西都翻出来了,于是人们觉得看到了一个新世界,但是看到新世界以后,往往又对于原来一些问题又不能够正确认识了。在大学课堂里面有些通论,我就觉得挺有意思的。比如我们有一个大学教授讲中华民国史,他说中华民国史要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还光彩,说中华民国史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光彩、最好的时候,你说他完全就是瞎编吗?也不全是,他引用了很多材料,因为确实在20年代到30年代,中国沿海的经济当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他课下来,我就问他,我说你把这个民国讲得这么好,那么你怎么解释民国最后跑到岛子上去了呢?他有点不耐烦了说,你不懂。我说我可能对你的有些史料不知道,但是人总是应该全面地讲历史。

列宁说的很好,我们总是要力求全面,但是人总是很难做到全面,尽管我们很难做到全面,我们还应该力求争取全面,这样我们来衡量、来看待历史,就能够懂得为什么发展到今天,中国要走这样的路。

我觉得习近平在讲历史的时候,除了讲要讲世界和社会主义历史以外,还是要讲中国的历史,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所以中国这个国家它本身,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而且经过改革开放,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道路。他这次在欧洲不就讲嘛,想过来想过去,我们发展到现在这一步,没有理由来放弃这个东西。中国是一个比较大统一的国家,这次在推进全面改革的时候,又再一次强调要维护中央权威,像中央这样一种相对的集权的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我们需要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间去找到,而且要看到这样一种制度的形成,在人们思想深处的积淀,文化积淀,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来推进中国。我想要坚持这样一条主线,我们往往可以从多种角度、多种想法去观察、去思考,但是还要从历史的回顾中间,落实到现在,而且从今天出发,再往前一个阶段,怎么样做可能更有利于人民、更有利于国家、更有利于这个社会的进展,从这个角度来摆这个问题。

所以,关于讲一个主线的问题,他所以反复强调、反复论证,我想他就是要引导我们用更开阔的视野来思考这个问题,而且这实际上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我们必须讲唯物主义、必须讲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发展进程。这是我想谈的第一点,就是我们要把握一条主线。

责任编辑:平晶晶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