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研究员详解京津冀一体化为何是头等大事(2)

发改委研究员详解京津冀一体化为何是头等大事(2)

摘要:国际上,一体化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一般来说,先开始的合作偏“硬”,即强调基础设施、项目工程等方面的一体化。然后越来越“软”,就是机制、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目前来看,京津冀一体化在未来5年之内会在交通、基础设施上明显进展。再有10至15年,随着内部机制生成、内生活力增强,京津冀一体化将进入良性互动阶段。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要强调多中心布局,不能只发展“环首都”地区

中国青年报:有人担心,所谓京津冀一体化实际上就是北京将一些劳动密集型和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转移到周边地区。对此,您怎么看?

冯奎:这是一种曲解。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不是想转就转的,也不是想接就接的。不可能在一体化的规划设计中,把病根子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这样不但没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新的问题。而且,企业选址是企业自主权的一个主要方面,政府只能发布产业导向目录,来调控新建企业的选址,而对于现有企业,不能简单地下一个行政命令让它搬迁。

当然,政府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有所作为。比如,河北省的一些城市可以通过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交通物流条件、提升当地劳动力素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吸引企业进驻。对北京、天津来说,要发布产业发展的中远期导向目录,同时不断提高一般产业的生存成本和竞争压力,挤压出一般性制造业,只把这些制造业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留下就可以了。

中国青年报:很多人觉得,在一体化过程中,例如北京的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很难分出去。

冯奎:这的确会面临很多摩擦。从承接地来说,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短时间内还没有完全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从转出地来说,一些事业机构的功能是首都功能的配套功能,与核心功能连接非常紧密,转移起来很难。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教育、医疗等机构,选址要考虑到集聚效应、所服务的人口数量、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因素。强行搬迁,往往会留下许多问题。所以,一些机构和功能不可能在规定时间内疏导到一个指定的城市,这牵扯到多方条件匹配的问题。存量需要逐步消化和引导,增量可以先考虑,比如在新建医院时,选址上要严格限制在北京城区落地,鼓励它到河北去。

中国青年报:大家担心,京津冀一体化会不会就是把河北发展成北京的六环、七环,继续“摊大饼”?

冯奎:这种担心有根据。以前北京“摊大饼”,从里往外摊。河北“里应外合”,推出环首都经济圈,造成了许多问题。这就提示我们,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一定要强调多中心的布局,不能再继续“摊大饼”。要综合考虑石家庄、唐山、保定、廊坊、承德、张家口等城市的发展,不能只发展“环首都”地区。

另外,要高度重视产、城、人的融合。如果选择与北京地理上有连接的区域,再规划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建设几十个园区去承接疏解的产业和事业机构,就可能再发展一个特大型城市。这样会导致特大型城市病在重心上的平移,而不是解决。这样的教训有很多,有些地方是规划了很大面积的新城,做了很多投资和建设,结果吸引不了人过去,变成空城。

中国青年报: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具体应该如何推进?

冯奎:推进这一战略的前提条件是首都经济圈规划要尽快出台,给市场明确的信息。这次保定房价先行,炒作先行,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有效信息太少。此外,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应该优先考虑,还有就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国际上,一体化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一般来说,先开始的合作偏“硬”,即强调基础设施、项目工程等方面的一体化。然后越来越“软”,就是机制、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目前来看,京津冀一体化在未来5年之内会在交通、基础设施上明显进展。再有10至15年,随着内部机制生成、内生活力增强,京津冀一体化将进入良性互动阶段。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