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春良:披肝沥胆为农民 呕心沥血写农民(2)

肖春良:披肝沥胆为农民 呕心沥血写农民(2)

摘要:“硝烟散去只眼盲,奥翁作则莫悲伤,身残志坚为百姓,情深爱厚歌家乡。”肖春良一生以奥斯特洛夫斯基为榜样,用自己朴实的文字和优美的书法与繁华的世界对话,让世人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生活之美。

放飞文学梦

肖春良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人,正如有的记者所说:“在大街上碰到肖春良,没人会把‘作家’二字与他联系起来。他就是一个上街来办事的老农。”

“谁说你水浅地皮薄/谁说你落后又偏远/座座奇峰异岭/是您坚强的脊梁/片片广湾调坝/是您博大的胸怀/甘泉是您不竭的乳汁/青山是您不衰的容颜/御笔下/有您儿女的美名/军旗上/有您儿女的鲜血/您曾是将军的故乡/您曾是英雄的家园/您曾是富翁的摇篮/您一步一个希望/您一笑一个辉煌/请摘下神秘的面纱吧/伟大的母亲/让世人一睹您/新世纪的风采。”

这是肖春良描绘家乡的一首诗。他思想丰富,感情细腻,爱家乡胜过爱自己。是的,江古镇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始海百合化石,揭示生命起源;悬岭古城遗址,重现罗施鬼国;惊世摩崖天书,难倒天下名士;百万富翁故居,更叹创业艰难……肖春良用那支会说话的笔倾诉着对家乡的情和爱。

在蚂塘村那个山旮旯里,每天夜深人静后,总还有一盏灯在亮着,那就是肖春良的家。江涌洪波续旧梦,古传佳韵填新词。20多年来,肖春良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床当桌,夜为伴,陆续创作长篇小说《女人万岁》等10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短篇小说《惶惑》获1985年度《黔东南报》文艺创作一等奖;《清明》获2002年《小小说选刊》“黄河杯”全国征文优秀奖;《低保》获2011年《小说选刊》第二届全国笔会三等奖。散文《功臣》获2012年《散文选刊》优秀奖、中国散文学会“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

文学创作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肖春良自己知道。他只上过初中,只有0.2的视力,他还要上山耕地,下水犁田,还要照顾20多年一直瘫痪在床的老伴,为家人劳作求生活,为村民操心谋发展。

肖春良凭着对文学的热爱与坚守,卖掉耕牛,自费到鲁迅文学院学习。他的举动感动了老师和同学,个个筹钱给他,叫他回家把牛赎回来。

当他拿起笔来写小说时,有无数人曾经讥笑过他。他的小说获奖时,还有人怀疑他,认为是抄袭别人的作品。肖春良以自己的一步步成功,让人刮目相看,也使那些识马的伯乐们津津乐道。

肖春良的衣袋里总装着一个小本子,灵感来时便立刻记下来。一日,他正犁一丘大田,牛走得很快,泥坯像翻书一样。肖春良心里陡然一亮,忙喝住牛,掏出本子,记下那闪现在眼前的诗句:

“你读过干田大册吗/你读过拱背犁经吗/锃亮的犁铧/翻着古老的经文/一页页/一行行/散发出醉人的馨香/祖祖辈辈用血汗浸泡的种子/去点评经文的字里行间/于是长出/一棵棵玉米/一棵棵稻麦/一棵棵高粱/春华秋实/周而复始/养我龙的传人/壮我龙的脊梁。”

肖春良是用心和血去创作的。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郁,文化底蕴深厚,老百姓很喜欢。

肖春良不仅执着于文学创作,而且酷爱书法,他的书法作品如行云流水,大气磅礴,深得行家的肯定。近年来,他先后荣获“第三届楹联书法篆刻大赛”联墨百杰提名奖;“草书杯”中华同体书法创作竞赛百佳提名奖;中国福文化书画大赛优秀奖;第三届“当代羲之奖”中国书画家作品邀请赛金奖……

“硝烟散去只眼盲,奥翁作则莫悲伤,身残志坚为百姓,情深爱厚歌家乡。”肖春良一生以奥斯特洛夫斯基为榜样,用自己朴实的文字和优美的书法与繁华的世界对话,让世人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生活之美。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