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65岁的肖春良,是贵州镇远县江古镇蚂塘村党支部书记,又是名气不小的艺术家、农民作家。因在新疆国防工程一次施工中受伤,他还是二级伤残退伍军人,左眼0.2视力,右眼失明。他带领全村走上致富路,是群众的领头雁和百姓的主心骨。他创作了100余万字的农村文学作品和大量书法作品,被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委、镇远县委分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返乡当支书
1984年,二级伤残军人肖春良回到阔别14年的家乡——贵州省镇远县江古镇蚂塘村。看到家乡父老仍在温饱线上挣扎,他心急如焚。
5年后,肖春良挑起村支书这副担子。他拖着伤残身躯,跑县跑州,与各级水利部门“磨牙”,从而使肖家溪、大溪沟、深屯三个小型水库的项目得以落实。这不仅解决全村的人畜饮水问题,而且改变了蚂塘村自古挑水下秧的历史,让群众从靠天吃饭的茧壳中跳了出来。
蚂塘村三个大寨三个姓,村两委受制于族派影响,不团结。肖春良一上任就打破这一格局,因而引起个别村民的打击报复。为了大多数村民的利益,肖春良都顶了过来。老百姓终于看到了希望。
可是到了1993年,肖春良旧伤复发,不得不放下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
1994年-2004年,蚂塘村两委班子出现懒、软、散问题,各项工作一落千丈。领导痛心,群众伤心。
2005年,肖春良临危受命,重挑蚂塘村支书的重担。他先抓班子建设,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党员做到的,支部一班人必须首先做到;要求支委们做到的,支部书记必须首先做到。
他积极奔走,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得农业发展资金18万元,建设2公里的镶边机耕道,及2500余米的防渗渠道。一件件实事,群众看在眼里,渐渐扭转对村两委的看法。肖春良复任当年,蚂塘村党支部就被县委授予“五个好党支部”,他本人也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蚂塘村土地资源丰富,可大部分都是三年两不收的“望天田”。2008年,他和村两委抢抓机遇,争取到黔东南州第一个现代烟草示范园项目落户蚂塘村,总投资558万元。
肖春良认为,联产承包负责制对解决农村人口的温饱功不可没,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他在思考如何做好土地这篇大文章。
肖春良夜以继日,苦口婆心去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使他们逐步转变传统观念,在不违背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在示范园内大胆尝试土地流转。
示范园建设初期,老百姓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在搭建育苗大棚时,各人自扫门前雪,不愿帮助劳力相对较弱的农户。
肖春良得知后,第二天一早,他花了500多元,买了鸡鸭、香烟,请人办起酒席。人来齐了,入席吃了酒饭发了烟,他才告诉大家去帮劳力弱的农户搭烟棚。村民听后个个羞愧难当,悄悄地退了烟就去地里搭棚去了。
示范园终于建成了:建设了2公里输电线路,1公里主干路,5.9公里的镶边机耕道,7个高位水池,25公里输水管网,4座智能化育苗大棚,32间卧式密集型烤房群,3000平方米选辫烟雨棚,以及配电房、卫生间、电脑操控室等附属设施。当年有专业烟农32户,种烟650亩,基本实现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机械化及科学烘烤,产清香型优质烟叶20余万斤,实现产值124万余元,以后逐年递增,到2013年已超过400万元。
蚂塘村人均年纯收入从2007年的不足1000元,到如今7600元。说起如何当个好干部,肖春良说:“当好村干部要有四个条件:正派、大公无私、团结村委、实干。作为村干部,不要想去捞什么好处,包括家属,也要做好精神和物质倒贴的准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