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兜住“民生底线”

甘肃:兜住“民生底线”

摘要:兜住“民生底线”,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能否做好这项工作,考验政府的诚意,体现社会的良知。只有把困难群众的疾苦挂在心头,把社会救助当作“责任”而非“负担”,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真正构筑起一张“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的安全网,充分体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统筹各类社会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规,也是统筹构建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标志。其主要目的,正如李克强总理指出,“编织好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的安全网,发挥社会救助的应有作用,兜住民生底线。”

所谓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依靠自身能力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公民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的制度。它事关困难群众的衣食冷暖,对于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在社会救助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并取得积极成效。但是,仍有部分群众基本生活困难,成为社会幸福指数的“短板”。悉心探究,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缺少统筹性的法律法规。由此而导致的保障不完善、体系不完整、制度“碎片化”等问题,则日益成为制约社会救助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主要瓶颈。

实践证明,作为一项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社会救助必须以法治方式不断推进。只有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能够“保基本、可持续”的社会救助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兜住“民生底线”,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正是源于这样的考量,《社会救助暂行办法》适时出台。它对社会救助进行了全面规范,将事关困难群众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八项救助制度,统一到一部行政法规之中,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初步形成了覆盖全面、清晰完整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将有力消除困难群众的后顾之忧,给社会带来稳定、可靠的民生保障预期,最终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当然,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仅有相关的政策法规还远远不够。立足《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确定的制度方位和努力方向,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水平,仍需再接再厉、开拓前行。当务之急,必须全面发力、尽快将各项政策法规落实落地,切实把社会救助事业推向更高的台阶。

近些年,社会救助屡屡陷入“九龙治水而水不治”的困局。贵州毕节5男童垃圾箱闷死事件、南京女童饿死事件、兰考弃婴火灾事件……再三拷问我们的“民生底线”,更深刻暴露出社会求助工作中存在的协调不力、相互推诿等问题。因此,确保《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充分接地气、见实效,需要各地尽快构建起民政、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部门各司其职、协调有力的统筹工作机制,彻底消除目前社会救助中存在的单一、临时、分散、重复和遗漏等现象。同时,应大力整合社会救助资源,逐步将分散的救助资源纳入统一的救助体系,最终形成“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大格局,从而增强社会救助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力争实现救助效能的最大化。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兜住“民生底线”,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能否做好这项工作,考验政府的诚意,体现社会的良知。只有把困难群众的疾苦挂在心头,把社会救助当作“责任”而非“负担”,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真正构筑起一张“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的安全网,充分体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