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药品变“毒品”,监管机制岂能缺位(4)

【案例】药品变“毒品”,监管机制岂能缺位(4)

【启示与思考】

这些令人上瘾的“止咳水”,并非市面上随手可得的川贝枇杷等药物,而是凭医生处方才能购买的主要成分为磷酸可待因、盐酸麻黄碱等类似罂粟的成瘾性药物,也叫复方磷酸可待因溶剂。

毒品在我国一直处于严打阶段,但是对和毒品孪生的精神麻醉类药品却处于半放任状态。“止咳水上瘾”病灶在处方药监管。虽然早年已将含可待因成分的药物全部列为处方药,并有相关规定无处方不可拿药,但是从现实来看,处方药监管仍存在很大漏洞。处方药监管仅靠诊所及药店人员自觉还远远不够,应引入严格的监察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且加大处罚力度,只有当犯罪成本远高于利益成本的时候,才能冷静部分无良药商让利益熏黑的心,只有凭处方销售这一规定得到完善落实,才能让药物发挥本身治病的用途,让药水不再是毒水。

其次,应加大药物滥用危害的宣传,让民众慎重对待处方药。现在依然有很多人不知道药物成瘾的危害,药学知识的匮乏,让民众对待药物缺乏自我辨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比如很多人家中常备的复方甘草片、止痛片等,有些家长对待药物不够慎重,不经医生同意,随意甚至长期让孩子服用都可导致孩子成瘾,危及健康。

小伙能像买菜一样轻易地买到咳嗽药,这中间也暴露出监管的重重漏洞。其一,朱某一次要十瓶二十瓶地购买“复方磷酸可待因”口服液,卫监部门在日常的处方巡查和监管中,为何丝毫没有察觉?其二,诊所从“正规渠道”整箱整箱购进治咳口服液,为何会“一路绿灯”?其三,当地不止朱某一人嗑药成瘾,超大剂量购药为何没有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

从根本上来说,毒品和药物滥用是殊途同归,滥用的危害不亚于吸毒,除了海洛因,可待因同样需要警惕,国家应加大监管力度,家长应提高警惕,并且从小教育孩子,除了治病,药物不能滥用,让孩子正确对待药物。

乱开方、乱卖药、乱吃药,对药品安全管理重重地敲了警钟。当务之急,在严肃查处违规诊所的同时,上级有关部门还应尽快启动严厉的行政问责和法律追责程序,对购销“灰色利益链”上的各个环节一查到底。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