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可称之为“非均衡发展”:一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获得长足进步;另一方面,巨大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及行业差距又使得改革成果难以均衡地为民众分享。在均衡发展的改革共识背景下,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客观实际出发,把握法治的黄金平衡点至关重要。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索,不仅具有跨学科研究的学术意义,更富有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全面实现改革总目标的实践功能。
众所周知,“法治”(Rule of Law)是近代法律文明的历史性贡献,泽被后世。就其理论渊源而言,“法治”可追溯至古典时代的法律与政治哲学。时过千年,现今学者们对“法治”的研究热情仍在持续,并围绕时代问题不断升温。随着法治方略的不断巩固和深入推进,中国的法治研究逐渐从纸面的原理探讨转向实证的战略分析。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法治中国的顶层设计,代表了当今法治战略认识的最高水平。越来越多的法学研究都有力证明,对于转型期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法治是不容替代的黄金平衡点。
单纯的道德呼吁唤醒不了装睡的人,以及他们对法治长期以来的漠然与误会。细琐的局部事务改进,也无助于以法治化解经济社会失衡的结构性问题。只有将法治方略置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时代语境,运用黄金平衡点的战略思维,通过科学的模型演示和效果评估,才能呈显人权、发展与法治的三维契合图像,从理念上为新的法治观铺路,在实践中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基。
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我们应在必要和可能之间、在转型升级与保持合理增长速度之间,找到一个“黄金平衡点”,使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保证较为充分的就业,同时要加快结构调整,着力提质增效,实现稳定长远的战略目标。就更为复杂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而言,我们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提质增效升级的同时,突出民生优先,促进社会公正,尤其是要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宏观政策的黄金平衡点,不断完善法治化的调控方式和手段。
如果将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比喻为一场持久的攻坚战,那么,法治应当是这场伟大战役的核心战略。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看,法治的功能与价值不能驻足于“纸面的美好”与“想象的崇高”,尤其不能麻醉于“法律至上”、“法律权威”、“法律信仰”这些大而化之甚至有些华而不实的大词与口号。未来中国能否走出“历史的三峡”,顺利克服发展中的困难,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作为黄金平衡点的法治战略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