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的家风

焦裕禄的家风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世风的缩影。一个家庭半个世纪赓续有致、流布不衰的家风,浸润着党的宗旨和优良传统,又折射出世相万态和人间真情。东汉有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弘扬焦裕禄精神,从匡正家风引领世风,不正是党员领导干部以上率下的现实课题么!

道德的力量

3月17日至18日,习主席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与焦裕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活动始终,做到深学、细照、笃行”。5月9日至10日,习主席再次来到河南考察,在听取河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的背景下,习主席的两次重要讲话让我们对焦裕禄精神和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今天本报刊登的这篇纪实散文《焦裕禄的家风》,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不仅从一个侧面让人们感受到焦裕禄的思想道德境界,也把家风这个话题提到我们面前。

焦裕禄的家风让我们看到,高尚道德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良好家风归根结底是一种道德追求的继承。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培养良好的家风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命题,而且对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全社会良好家风叠加在一起,就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它将不断推动着国家建设和社会文明向前迈进的脚步。正所谓“家风正,则民风纯;民风纯,则国风清;国风清,则国家兴”。

                                                                                                   ——编者

1

在山东沿海的一座小县城里,我从父亲订的省委组织部办的《支部生活》杂志上,读到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1966年春上的事,那时我还是个11岁出头的半大孩子。

那是共和国历史上令人难以忘怀的年代,三年自然灾害的阴影虽渐行渐远,但饥馑仍在中国城乡的一些角落徘徊。现在回想起来,在人们咬紧牙关拼力扭转天灾人祸带来的巨大困难的关键时期,焦裕禄的模范事迹像一道电光石火,一下子把困厄和重压下的人们的心照亮了。在这篇影响了几代人的英雄传奇中,作者以沉郁抒情的笔调,多侧面展示了焦裕禄的感人形象——

严冬,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的苦难兰考大地上,新任县委书记焦裕禄到职第二天,就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解情况、查看灾情;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县委委员来到兰考火车站,目睹被灾荒逼迫背井离乡逃荒的群众反思领导责任,连夜开会研究如何鼓舞干劲领导群众改变兰考面貌;为了制伏“三害”,焦裕禄带头冒雨涉水观察洪水流势和变化,经常在截腰深的水里吃干粮,夜晚蹲在泥水处歇息;大雪封门的时候,连转9个村子的焦裕禄走进双目失明的老大娘家动情对她说,我是您的儿子,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多年带病坚持工作的焦裕禄肝痛得厉害时,就用手按、膝压和硬东西顶,日子久了,办公藤椅右边被顶出个大窟窿;病情危重时,焦裕禄对看望他的县委领导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一连串闪光的画面和催人泪下的细节,把一个活生生的优秀共产党人的高大形象,钢浇铁铸般植入涉世未深的少年心间。

沿海的早春,寒风依然砭人肌骨。焦裕禄感天动地的事迹,像一阵阵强烈的冲击波,在我这个生活在县机关大院的孩子心中,掀起了不寻常的感情波澜,止不住的泪水簌簌流了下来。

在焦裕禄先进事迹中,不准孩子“看白戏”的故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一次,焦裕禄得知孩子看戏时打着自己的旗号没买票就进去了,非常生气,当即把一家人“训”了一顿,命令孩子立即把票钱如数送给戏院,又建议县委起草了《干部十不准》的通知,不准任何干部特殊化,不准任何干部和子弟“看白戏”。

那年月,能看场电影和戏,是近乎奢侈的精神享受。十里八乡的群众为看电影,翻山越岭走十几里甚至几十里路是常事。我和小伙伴就时常为无钱买票到电影院看电影而苦恼。胆大的常翻墙进去“逃票”看电影,我没那胆子,只好去电影院门口央求县机关的叔叔“带”我进去,但十有八九被检票的那位胖阿姨卡在门口。因此,我很能理解报道中那个“看白戏”孩子的心境。虽然少不更事的我尚不能完全认知焦裕禄这一举动的全部意义,但对他严格要求子女、不搞特殊化的做法充满了钦佩之情。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