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中国梦 减灾梦

青海:中国梦 减灾梦

———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几点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道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防灾减灾救灾属于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是公共安全体系必不可少的构成,防灾减灾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力量。认真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形成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强大合力,着力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寒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所有困难和特点。受极端灾害性天气影响,每年都不同程度遭受旱灾、低温冷冻、洪涝、地震、雪灾等自然灾害,且受灾区域分布广、重复受灾地区多、灾贫叠加等问题较为突出。据统计,近几年我省每年受灾人口达190万人左右,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25亿元左右。就拿2013年来说,8月20日19时50分,发生在海西州乌兰县茶卡地区的洪涝灾害,一次性遇难24人,农牧业、交通公路、水利设施等严重损毁,直接经济损失达3200多万元;6月7日至9日,因持续降雨,导致我省脑山和浅脑山地区气温骤降至0摄氏度,遭受低温冷冻灾害,74千余公顷农田的小麦、洋芋、油菜等农产品受灾,5千余公顷绝收,直接经济损失约4000多万元;8月21日夜间,大通县出现强雷暴天气过程,降水量达144.9毫米,造成县城街道泥水淤淹,三个乡镇27个村、10个社区的734户、2714人遭受洪灾,300多公顷粮食作物遭灾,冲毁乡村公路、涵洞和蔬菜大棚等基础设施,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300多万元,等等。这些灾害的发生,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困难,给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和谐因素。

面对我省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的严峻形势,近几年来,特别是玉树“4·14”地震发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把它作为关心群众疾苦、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奋力打造“三区”的重要内容,全面部署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切实解决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逐步构建起了体制比较完备、运行机制畅通,与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一是建立完善综合协调机制,成立了省减灾委员会并下设办公室,负责全省减灾救灾工作的综合协调、督促指导和政策衔接等具体工作。二是批准成立两个公益类事业单位,即省减灾中心和格尔木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中心,为做好经常性的灾情预测评估、提高减灾救灾的科技含量和灾后救助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物资保障。三是建立应急预案机制。结合我省自然灾害特点,制定出台了《青海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青海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和《青海省地震应急预案》等一系列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了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分级负责、综合协调、快速高效的信息传递、组织指挥、应急处置、组织实施的应急救助体系,提高了党委政府的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四是组建自然灾害应急抢险救援、灾害信息员、减灾救灾志愿者队伍,形成了队伍快速出动、救援高效联动、层级补位互动的工作格局。五是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化建设初步形成。先后投资2.5亿元,修建了71座省、州、县乡救灾物资储备库,实现了全省州、县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全覆盖。六是大力推进救灾应急信息化建设,先后投入3500万元,建成了省救灾应急指挥平台,正在建设省州县三级救灾应急平台,为全省5146名灾害信息员配发了救灾应急通讯设备。七是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制度建设、队伍培训和宣传演练活动,促使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的防灾减灾救灾意识有了新的提升,为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群众基础。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