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中国梦 减灾梦(2)

青海:中国梦 减灾梦(2)

———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几点思考

回顾这些年的工作,虽然我省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与党和政府的要求衡量,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仍然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思想认识仍然不到位,存在重救轻防的现象,因而防灾减灾的制度安排、建设规划、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二是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各级救灾补助标准依然偏低,救灾储备物资品种不够丰富,各级安排调拨的救灾资金数额和物资种类距离满足受灾群众的生活急需仍有差距,针对灾难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应急救助的手段和能力还不足。三是县、乡基层力量相对薄弱,救灾装备比较落后,灾情监测预警体系尚不健全,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有限,公众防灾避险意识不够强,互救自救能力弱,城乡建筑设防标准偏低,尤其是农牧区民居抗灾能力差,一些牧民群众宁愿花钱买车,也不愿维修好住房,等等。

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减轻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证人民正常生活和各项生产活动正常进行,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减灾工作的总目标,也是党和政府的基本职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这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

一、明确指导思想,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真正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谋划,总体布局中落实。当前,就是要全力推动实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和我省的《“十二五”社会服务发展规划》,积极开展防灾减灾项目建设。我们要更新发展理念和减灾理念,将减灾与发展紧密结合,将减灾救灾成效与可持续发展作为政绩考核重要指标,让减灾与发展同步,真正形成有利于全民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社会氛围。要牢固树立抓经济建设是发展,抓防灾减灾救灾也是发展的理念。对灾难的预防和准备,应该上升为每一个人的习惯。要以“举国减灾”取代“举国救灾”,在充分调动各级政府、主场主体、社会组织及各方防灾减灾积极性、主动性的基础上,努力形成全民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新格局。

二、统筹兼顾防灾、减灾和救灾,在相互融合中实现整体推进。防灾减灾是灾前争取措施,抢险救灾是事后实施手段,两者的目的都是尽可能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要谋求新形势下防灾减灾救灾事业的新发展,就要在防灾减灾中实现救灾,在救灾中体现减灾,在两者的相互融合中实现工作的整体推进。要牢固树立主动防灾减灾、综合防灾减灾和灾害风险管理的思想,实现从被动救灾到主动减灾理念的转变,把工作重心转向防灾减灾救灾并重上来,做到防、减、避、救各环节相互支撑,减灾救灾相互促进,全面提高工作整体效能。

三、理顺协同配合渠道,在协调联动中提升效率。首先要加强应急预案的横向衔接。建立完善的综合应急预案,保证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特别是相邻州、县之间能够实现信息共享,相互调配资源,互为合作伙伴。其次要更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村防灾减灾职责。健全责任统一、常态和非常态相结合的应急管理指挥机构,负责指挥协调各方力量,保证政令畅通,应急果断。第三要完善地方和军队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上下之间、条块之间、军地之间能够密切联系、迅速行动、增强合力,切实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危机管理能力。

四、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在系统施策中降低损失。减灾救灾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实施主体和影响对象涉及全体社会民众,既有短期的、硬件设施的恢复重建,也有长期的、内在软实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坚持系统施策,坚持多措并举。一要注意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政府在制定政策标准时要做到瞻前顾后、统筹考虑、因地制宜,同时要做好政策制度的公示、宣传和落实,提高受灾群众的知晓度,这样有利于消除政策执行中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也有利于调动提高受灾群众的自救能力和自立互助精神。民政部门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调整救灾补助政策,积极争取民政部、财政部适当提高倒塌、损坏农房恢复重建和因灾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金等补助标准;修订完善全省救灾应急响应启动标准和救灾应急工作规程,州、县也要完善本级救灾补助标准,建立省以下各级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按比例分担机制,确保受灾群众都能得到平等及时的救助。同时,还应综合应用金融、保险等手段将优质资源导向社会、公众急需的救灾物资储备、减灾应急装备推广,多渠道分散灾害风险。二要注重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相结合,在开展农村危房改造、避难场所建设、防洪抗旱水利工程建设等减灾工程的同时,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网络建设,提高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减灾救灾干部队伍培训和社会公众减灾意识的培养。三要注意科学技术和传统手段相结合。在积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移动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手段提高灾害监测预警的准确性、时效性的同时,加强村(社区)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继续发挥传统有效手段,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灾情信息的传递速度。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