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如何促进民族关系和睦 (3)

国外如何促进民族关系和睦 (3)

传统多民族国家

俄罗斯、印度等国家是历史悠久、幅员辽阔而且具有深厚文明基础的多民族国家。这些国家都可谓是“民族博物馆”,他们同中国的民族关系有很大的相似性。

历史上,俄罗斯多民族国家是沙俄帝国通过武力扩张形成的。俄罗斯民族刚刚统一时领土只有280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经过历代沙皇的扩张,到20世纪初俄国已成为一个横跨欧亚两大洲、濒临三大洋的帝国,其领土扩大了近2000万平方公里。沙皇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只占总人口43%的俄罗斯人享有种种特权,广大非俄罗斯民族却被当成“异族人”,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经济上,少数民族地区变成了俄罗斯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沙皇强制推行民族同化政策,提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皇帝、一个宗教、一种语言”的口号,禁止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强迫他们改信东正教。

但是,整个19世纪都可以观察到沙皇俄国政府努力构建“俄国民族”的各项措施:首先,积极在各边疆民族民众中建立对“俄国民族”的政治与文化认同。沙皇政府在各族臣民中宣扬“斯拉夫民族”的理念和政治文化认同,用以凝聚乌克兰、白俄罗斯等斯拉夫群体,同时把“俄罗斯民族”描绘成一个极具包容性的“超级民族”,具有多元的族源。其次,努力淡化各民族对其传统聚居地的“领土”观念。沙皇政府在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聚居地设立行省,在设立行省时刻意把各族聚居地分割在不同的行省中。同时,对高加索、中亚和西伯利亚的移民也明显改变了当地人口的民族构成,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边疆各民族与自己传统聚居地之间曾经存在的排他性的“领土认同”。再次,积极吸收各族精英分子加入俄国统治集团,使这些民族精英转变为“帝国精英”。沙皇政府制定了各种政策,淡化各民族与俄罗斯人在族源、语言、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努力拉拢和培养边疆民族精英分子,争取他们对帝国的政治忠诚和文化认同。

上述措施说明沙皇俄国曾经努力使下辖各少数民族融合进俄国的统一行政体制中,使俄国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但这些“转型”措施尚未完成,就被俄国的社会革命所打断。之后,赫鲁晓夫曾提出建立“新的历史性共同体——苏联人民”这一概念,作为比“民族”更高一层的认同单元。但是在各族群的现代民族意识不断强化的苏联各共和国,“苏联人民”这一概念主要体现为官方的政治话语,缺乏文化基础,没有真正扎根于各族民众的认同意识之中。

1993年12月12日,俄罗斯联邦宪法通过后,新俄罗斯再次开始构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进程。新宪法确立了各联邦主体权利平等的原则,去掉了原来民族共和国的特殊权利,民族自治更多表现为民族文化自治。同时,俄罗斯理论界与政界对苏联时期的民族政策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民族政策。

第一,在民族平等基础上,强调俄罗斯国家的统一性,如1993年俄罗斯宪法取消了民族共和国退出联邦的权力。第二,主张人权和公民权利高于民族权利。1991年俄联邦颁布了《公民法》,规定各民族公民一律平等,每个公民在俄联邦领土上都享有宪法规定的一切权利与自由,并承担相同的义务。第三,弱化民族差异,不要求公民确定自己的民族归属,废除了1934年开始的在证件上登记居民民族成分的做法,证件只有证明国籍的使命。第四,反对极端民族主义。宪法及其相关法律对煽动民族仇视情绪,挑起民族冲突制定了严厉的打击条款。1996年颁布的《俄罗斯联邦国家民族政策构想》规定:禁止从事破坏国家安全,挑起社会、种族、民族和宗教冲突的活动。

今天,俄罗斯仍然保留了民族自治共和国、自治州、自治区,并以主体民族冠名,其行政首脑也称总统。但在民族自治区内,大多数冠名民族并不占多数。《俄罗斯联邦国家民族政策构想》规定:俄罗斯继续奉行公民平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为了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俄罗斯联邦用地方自治代替民族自治(尽管保留了原来以民族冠名的行政区),限制因民族歧视而导致的地方民族主义和违反人权的行为,各共和国决定自己的经济、政治和语言文化生活,但共和国的国家体制不属于某个民族,共和国是相应区域内所有公民的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更大的意义在于为这些冠名民族提供一种心理上的归属地。未来俄罗斯的民族政策仍将朝着培养公民社会和塑造“俄国民族”的方向发展。1994年,俄联邦通过的《俄罗斯公民和睦协定》,旨在推动各民族之间和平共处。2004年,修改后的劳动法典增加人民团结日——11月4日,并作为法定假日。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