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思维是积极的改革方法论 (3)

底线思维是积极的改革方法论 (3)

发展社会组织是加强社会建设,释放社会活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方面,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要步骤。目前,全国社会组织达49.2万多个,社会组织活动已经涵盖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但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如互助性的行业协会、商会多,学术性的研究会、学会少,事务性的多,公益性的少,公开性、透明度不高的多,公开性、透明度高的少,已正式登记注册的不少,但没有正式登记注册的更多。这表明以往政府包管一切的管理模式已逐渐难以适应社会组织成长的需要。向社会组织放权,需要创新和完善审批监督管理方式,确保社会组织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使之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创新和完善审批监督管理应遵循“底线思维”和“负面清单”管理方法,即明确必不可少的最起码的条件要求和目标任务,列明不允许做的事项和条件,除此以外都可以放开。具体说来就是实行“宽进”,降低设立门槛,简化登记程序,努力把大量游离于管理之外的非登记社会组织纳入监管范围;实行“严管”,加强对运行过程的严格规范管理,对登记后的社会组织实行分类管理和分级管理,引入或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对社会组织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评估;强化“淘汰”机制,在严格规范管理基础上,及时注销那些违规或违法的社会组织。

从文化领域来看,增强文化塑造力需要强化底线思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这个时代倡导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化多样,社会各方面、上下各阶层,展现出空前的开放、包容。得益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乘着市场东风,文化发展比以往更加繁荣,但是,有识之士不无担心地指出,一些存在于个体私人空间中的“另类”文化原本无碍,却从边缘的私人空间跻身公共空间且僭越主流文化的位置,出格的言论被看成“率真”,一些网络媒体“把无耻当可爱、把隐私当噱头”,沦为低俗价值观放大的公共平台,甚至连一些地方政府,也难脱低俗之风。在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日益凸显的今天,不能不令人唏嘘不已!因此,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不需要有底线思维?对此,不能有疑义。文化体制改革既与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相连,又与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密切相关,政治性、政策性很强,涉及领域和范围很广。中央强调,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守住这个底线,才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文化塑造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从生态领域来看,提升生态承载力需要强化底线思维。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是,赤字大,欠账多,问题突出,大气环境形势严峻,水污染问题突出,环境突发事件频发,群体性事件递增,环境投诉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严峻的环境形势已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公众健康及社会稳定,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期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彰显了突出底线思维的国家意志。生态红线是为了维护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根据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自我修复的要求,划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基准线,是保证我们不犯终极错误、引发生态灾难的环境保护底线。无论小康社会还是美丽中国建设,好的生态环境都是基础条件。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当代人,更要考虑子孙后代,必须在一定的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进行。超过了这个底线,不仅危害当前,还会危及和影响长远的发展。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有利于提升环境承载力,提升和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为子孙后代发展预留更多的空间,让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之上。

从党的建设领域来看,增强感召力需要强化底线思维。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行为准则,是党员干部从政的底线。“九功不抵一过”,一个领导干部如果在廉政上出问题,所有的成绩和名誉都会毁于一旦。领导干部要明白什么对自己才是真正重要的,从而善于取舍,守住为官从政的底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政治文明的一大基本智慧,将“修身”当作“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和基本功,重视“修身”在政治生活生态、政治运行体系和政治执行能力中的基础性作用。党员干部的腐败,所影响的是各行各业和整个社会生活。廉能生威,廉能聚人,廉能聚心。党员干部守住清正廉洁从政的底线,就能大大增强自身的感召力和党的凝聚力,只要党员干部做好了,党风和社会风气根本好转就有了希望。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