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之四:目前我国的学术评价制度尚不完善,在具体评价工作中存在重数量不重质量、重名望不重实绩、重论文不重工作水平、重短期成果不重长远积累、重设施改善不重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我们看到,现在学者与学者之间的比较、高校与高校之间的比赛,都只看其“学术成果”的行政级别和所拥有的数量。这种“论文工分制”的管理方法,甚至扩大到各种学术和教育的考核、评比、提级提职、业绩考核、课题和项目的审批中。过度量化的评价模式,违背了大学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抹杀了学科文化的差异,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但真正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作品却凤毛麟角。思想是寂寞者的果实。在众人喧哗之际,静者独难。今天的学术界,甘坐冷板凳、守得住寂寞的精神已经所剩无几,愿意以最纯粹的为人和学术去面对这个并不纯粹世界的人更少之又少。资料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但平均引用率却排在100名开外。(雷宇:《中国论文数量世界第一,引用率排在100名开外》,北京:《中国青年报》,2011年2月10日)同时,科技论文“唯国外发表”的评价模式,导致学术造假、学术腐败之风盛行。科研评价体系“授柄于人”,危害有三:一是大量优质稿件外流,导致我国学术期刊在整体上缺乏国际竞争力;二是学费昂贵,我们在国外期刊发表文章要交钱,国人阅读这些文章还得再花钱;三是我国的科研跟着国外的指挥棒转,不仅任人宰割,而且缺乏安全。(姜咏江:《科研评价体系怎能“授柄于人”》,上海:《文汇报》,2010年4月23日)
当然,问题有真问题、假问题,学术性问题、非学术性问题,大问题、小问题,偶然性问题、必然性问题等区别。对于社会科学来说,关键点是首先要弄清所讨论问题的真假。只要是真实的问题,就有研究的必要。而任何一个真实问题的存在都具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理论依据,二是要有事实根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有许多所谓热点问题实际上是伪问题。比如,有人研究李白,认为李白是一个吃软饭、打群架、混黑道的“古惑仔”;有人研究诸葛亮,认为刘备三顾茅庐是假,《出师表》暴露了诸葛亮的政治野心,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诸葛亮是“中国最虚伪的男人”;等等。近年来文学研究的猎奇之风甚嚣尘上,有一地鸡毛之势。但这不过是为了吸引眼球的无聊噱头,是典型的伪学术。
近年来学术界都在谈“中国问题”,这一意识固然不错,但在谈“中国问题”时所用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并不是“中国的”。很多人是从海外进口思想,而不是从观察中国的实践来发掘和发展思想。我们引进了许多西方的学科和体系、理论与方法、经典著作与理念,介绍了许多学派与大师,这无疑有助于开阔我们的视野,便于学习和借鉴各国有益的文化成果和研究方法。但一些人往往从概念出发,试图用西方苹果的理论来解释甚至改造中国的橘子。从本质上说,这些舶来思想有不少并无现实可行性,如果盲目应用,会引起社会政策基本理念的混乱。如在介绍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和改革实践中,很多新概念被介绍进来,尽管这些概念所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我国相差很远;甚至发达国家很多新的实践,在还没有得到验证的情况下,也被纳入我国一些社会政策的设计之中。一些我们本来没有的问题,也作为问题提出来了。于是,国际社会政策的问题,如福利国家的财政赤字问题,也成了我们要避免的问题,被当作中国的问题来研究。殊不知我们的政府对社会政策的投资远远不足。学术研究借鉴国外的理论和概念作为工具值得提倡,但不能简单地移植,生搬硬套使理论与实际内容缺乏有机结合,因而也就得不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当下,学术研究迫切需要拯救原创力,需要依据中国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