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贵州全面深化改革的“三个突围” (3)

贵州:贵州全面深化改革的“三个突围” (3)

第四,坚持发改结合,在发展要快与民生要好的辩证统一中突围。改革与发展相匹配、发展与民生相衔接,这是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据。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但如果红利难以体现在老百姓切身利益上,就会丧失根本动力,甚至成为阻力;发展是硬道理,但如果发展损害了群众权利,“硬道理”就没道理;群众利益是最根本的利益,但如果没有发展作支撑,根本利益就无从谈起。因此,全面深化改革,不能为改革而改革,必须着重围绕促发展、惠民生释放改革红利。一方面突出发展导向,以改革创新推进发展、增强实力。立足于我省已进入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重要阶段来深化改革,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主基调主战略,稳中求进、提速转型,以改革强动力、增活力,走好追赶型、调整型、跨越式、可持续的发展路子。另一方面突出为民导向,不断以改革发展的成果增进人民福祉、提高生活质量。注重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领域改革,着力推进扶贫开发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群众工作和有效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使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得到切实保障,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三、作风突围:贵州全面深化改革的保障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干一寸胜过说一尺,作风好坏,事关改革事业的成效与成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须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深入查找与全面深化改革不符合、不适应的作风问题,以作风突围保障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

第一,在破除官僚主义中突围。“四风”问题的存在,是推进改革中需要下大力解决好的工作难点、社会焦点、群众痛点。有的领导干部在面对市场这只“手”时很不习惯,他们习惯于“别人求我办事”,把手中的权力当作包治百病的“神药”,说到底是官僚主义在作怪。以解决官僚主义为切入点,正可以撬动深水区改革不断全面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的作用由“基础性”上升到“决定性”,是中央对市场作用的新论断、新定位。必须适应这种转变,摈弃“官本位”意识,大力培育民本意识、平等意识和现代工商业文明意识,自觉运用市场规律和规则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要破除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些官僚主义的“孪生兄弟”,大力整治“慵懒慢浮贪”,深入开展“五去五求”作风教育整顿。从根本上讲,还要用体制机制来加强对权力的规范和制约,建好“笼子”、强化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保在有效抵御风险中纵深推进各项改革。

第二,在肃清本位主义中突围。本位主义是妨害改革的痼疾、阻碍改革的藩篱。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一些思想观念的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这种来自体制内的思想观念障碍,本质上是某些人、某些集体,或某些部门、某些地方的既得利益在作怪。面对改革的不断深入,他们担心利益受损,势必或明或暗地干扰改革、阻碍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向之一,就是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而利益固化的藩篱在我省相当程度上就表现在狭隘的部门意识和地方意识,必须坚决予以破除。一方面,要肃清部门本位主义。一些部门和单位为了本部门本单位利益,对其手中握有的权力,以种种借口拖着不放或“分期下放”,放虚不放实或明放暗不放甚至以“合并”替代减少,还有的把该负的责任也放了。对这种维护部门小利益、损害改革发展大利益的风气,必须坚决整顿。另一方面,要肃清地方本位主义。有的地方为了局部得利而置大局利益于不顾,搞“地方保护”、“市场壁垒”等等,妨碍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必须坚决予以整治。各地应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不能就一地看一地,必须着眼地方实际,放眼全省、全国大局,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真正从长远发展上看清问题,加强交流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尤其重要的,是要大力弘扬区域利他文化,抢抓国家谋划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机遇,牢固树立主动开放、全方位开放、包容性开放的新理念,深化新一轮区域合作和省内各地的合作,以大开放、大合作、大交流促进改革发展的新跨越。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