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中国农村政治稳定格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高速发展,经济发展的成就着实让全世界都为之惊叹。在“三农问题”方面,党和政府尤其关注,不仅逐年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而且在政策制定上始终对三农保持倾斜,农村社会发展势头呈现一派良好的景象。纵观农村政治稳定形势,改革开放使农民告别了“一大二公”的时代,农民拥有了调配使用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自行组织生产经营的权利,在经济上得到了史无前例的自由,农民生产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农村基层民主的建设及深化使农民告别了全能主义政治时代,农民也获得了政治上的解放,拥有了法律下的自由,农民的自治权利、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农民政治参与更加积极,对中央政府有着广泛的认同。总的来说,农村政治局势总体稳定。
然而,就在这举世瞩目的快速转型与发展的30年间,各种矛盾凸显,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一根导线引发了社会系统全面的结构调整。利益分化的加速进行与社会流动的频繁开展使社会愈益复杂化和多元化,社会矛盾与摩擦在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和社会冲突加剧成为不可避免的事,这一过程也就显现出其复杂性:社会的弊病与优化同时生长、社会的代价与进步同时共存、社会的失衡与协调同时存在、希望与痛苦二者相生相随。特别是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且规模有愈演愈烈之趋势,表现形式也五花八门、越来越激烈,给国家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严重。
近20年来,中国农村的群体性事件在所有的群体性事件中所占分量愈来愈大,且有快速上升趋势。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01发表的《社会蓝皮书》中表明,1993~2003年间,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由一万起陡增至6万起,参加人数也由约73万增至307万。在2004年中国发生的群体事件中,仅农民维权这一项就占1/3;而2005年的8万多起严重的群体性事件中,农村便占3到6成。
越是基层,农民群体性事件所占比重越高,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尤其严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群体性事件是农民群体性上访事件。权威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县级以上三级党政机关受理的群体信访量为1024万件(人)次,集体上访24057万批次,564.8万人次,较1995年分别上升了1.13倍、2.08倍、2.6倍。而在1996~2000年间,我国县级以上党政机关信访部门受理的群众信访批次和人次分别是第四届全国信访工作会议前13年的2.06倍和2.07倍。其中,2006年1~9月,由公安部门介入并处置的各种群体事件就达近2万起,有将近40万人次的农民参与了上述群体性事件,占各类参与人群的首位。2007年已超过8万起。
2008~2009年间更是群体性事件频发时期,有学者把这个时期称为“群体性事件发生及引人关注的第一个浪尖”。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2010年群体性事件数量是2006年的两倍。国务院参事牛文元说,2011年每天就有五百起。据最高人民法院2010年度报告,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理各类涉农案件238913件,同比上升3.2%,其中农村承包合同案件38600件、宅基地纠纷案件4005件。从税费改革至2006年中央取消农业税的三年里,农村社会处在相对平稳状态,可之后,各类群体性的事件又屡屡发生,所面临的问题往往复杂化和尖锐化。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作为社会冲突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其呈现多发态势,在参与人数、发生频率上都是呈逐年增长趋势,同时,冲突的严重性也日益彰显,可以说,中国已迎来社会冲突的高发时期,应引起各界高度关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