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中国周边外交新轴心

中亚:中国周边外交新轴心

2013年下半年,学术界提出的中国外交“西进”战略引发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外部延伸,也体现了新一代中国领导人有所作为、更趋进取的外交风格。和中国的中亚政策、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新政一起,“西进”战略宣告了中国外交未来一个阶段的政策重心,即以中亚为核心,辐射南亚、独联体、中东的“大周边外交”。在这一战略中,哈萨克斯坦是最重要的国家。

“西进”战略中的哈萨克斯坦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分别是独联体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两国在地缘位置、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国家综合实力等要素上也基本相同。但独立23年后,两国的成就却是天壤之别:乌克兰在大国争夺下濒临分裂,主权和领土严重受损,中央政权失去权威,经济长期停滞,人均GDP不到4000美元;哈萨克也面临大国角逐,但巧妙施展平衡外交,借助外部力量提升本国影响力,成为公认的中亚稳定之锚和实质上的地区领导,国内政治稳定,民族关系和谐,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

乌哈两国相同处境不同命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国不同的领导人。哈萨克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从1980年代中期起一直掌控着这个国家,长期独揽大权给他惹来了很多争议,但他在这30年里所表现出的大国抱负、世界视野、战略前瞻性,以及作为其内外政策灵魂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意识,证明了他无愧于哈萨克国父的尊荣。他提出的许多举措,最后都被证明是具有远见的战略之举。举个简单例子,苏联解体后,各独立国家俄族居民的去留成为棘手问题,几乎所有独联体国家都出现了俄族要求自治或独立的政治诉求。乌克兰现在的分裂原因之一就是未能解决好这个问题。纳扎尔巴耶夫很早就意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1997年他力排众议,将首都从温暖如春的阿拉木图迁至气候条件极其恶劣、被称为“白色坟墓”的阿克莫拉,对北部俄族人口的独立趋势形成了有效遏制。新都阿斯塔纳现在已成为中亚最具影响力的城市。2010年在这里举办了欧安组织在独联体的首次峰会,2011年举办的亚冬会则成为中亚国家主办的首个国际综合运动会,2017年这里还将举办世博会。在俄语官方地位问题上,纳扎尔巴耶夫也展现了高超技巧。哈萨克政府公文用哈语,日常生活中两种语言共存。他本人在国内的公开发言,都是先说哈语再说一遍俄语。阿斯塔纳街头,哈俄双语的标识牌和广告也成为当地一景。

在中国和中亚国家关系中,哈萨克的角色也最为突出。哈萨克是最早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中亚国家,两国元首多年保持互访,中国对哈投资已超过150亿美元,哈萨克开采出来的石油有20%出售给中国。哈萨克还是协助中国打击分裂势力的重要帮手,首次实现了对东突分子的引渡。两国在国际问题上的立场也高度接近。比如乌克兰危机,两国表态出奇一致,都未正式承认基辅临时政权,未对克里米亚的脱俄入欧决定表示支持,都呼吁当事方放弃使用武力以化解危机。笔者曾在阿斯塔纳担任了3年的职业外交官,对哈萨克的外交政策有直观认识。哈萨克民众与外国人交往时的积极、开放、乐观、自信和包容的国民心态,以及对国家大政的高度共识,都与乌克兰民众形成了强烈反差。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