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难在哪

事业单位改革难在哪

摘要:要想使事业单位改革顺利推进,加快政府职能改革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政府简政放权的措施能够得到真正落实,企业能够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的吸引力就会得到大大的加强。这是事业单位改革化被动为主动、化阻力为推力的必经之路。

近日有媒体披露,目前全国事业单位的划分类别已经基本有了结果,在3100多万的在职事业单位人员中,大约只有10%会被划转至企业。

在中国全部“吃皇粮”的约4000万人中,事业单位编制的人员占到了近80%。事业单位不仅人员庞大,而且职能混杂。其中既有行使行政职能的,也有承担公益事业的,还有从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于这种现状,国家确立了分类改革的思路。这其中,凡是从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应逐步转化成企业;相应地,事业单位人员也应转变成为企业职工。

事实上,企业是分流事业单位人员的重要渠道。如果搞好了,不但原有从事企业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人员愿意到企业去,而且还能吸引其他职能的事业单位人员主动下企业。这无疑会大大减轻事业单位改革的压力和阻力。

可是,事与愿违的是,绝大多数事业单位人员在改革过程中“闻企色变”,只有极少数人情愿分流到企业去。究其原因,就在于企业的吸引力不够。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和事业单位的“铁饭碗”相比,企业的岗位风险显然要大得多。尽管管理层三令五申事业单位要实行聘任制,要实行人员有进有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但在实践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鲜有人为此而丢掉饭碗。相比之下,企业受经济周期影响巨大,一旦盈利出现下降甚至亏损,不但工资水平会下降,还有面临裁员失业的风险。

另一方面,除了岗位更稳定外,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水平要比企业高。目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但不用缴养老金,而且退休后还能享受更高的待遇。据测算,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替代率高达80%~90%,而企业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只有50%。除了极少数国企有企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外,绝大多数企业的退休职工无法享受到这种待遇。

更为根本的是,在“官本位”的背景下,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目标远未实现,企业的发展无法摆脱政府部门“有形的手”的指挥。其结果,在大多数民众的心目中,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声望要远高于企业职工,这就是事业单位的改革遭到消极抵制的社会心理根源。

因此,要想使事业单位改革顺利推进,加快政府职能改革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政府简政放权的措施能够得到真正落实,企业能够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的吸引力就会得到大大的加强。这是事业单位改革化被动为主动、化阻力为推力的必经之路。

(作者:对外经贸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