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打女儿致死”谁之过?
一个如花的生命就这样悄然逝去,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应该反思发生这样的悲剧究竟是谁之过?这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吗?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存在问题?我们长期以来“唯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教育体制是否存在问题?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认为打骂孩子天经地义,他们信奉“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偏激和粗暴的教育方式,那些已经为人父母的家长大多是在父母的打骂中成长起来的,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世代沿袭,已经成为很多家长屡试不爽深信不疑的教育法宝。近日广州妇联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认为打孩子不算家庭暴力。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比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父母打骂孩子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打骂孩子早已司空见惯,酿成家庭悲剧也在所难免。
小莉的悲剧与其说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不如说这是应试教育体制下整个社会的悲剧。长期以来,“唯分数论英雄”和“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充斥着我们整个教育环境。小莉的父母都是因为没有文化而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挣着微薄的薪水,因而更加渴望孩子出人头地,把对生活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通过知识改变家庭和自身的命运,因此,平日里对女儿的学习十分关注,对孩子教育十分严格,当看到女儿抄作业时,望女成凤的父亲才怒不可遏,恨铁不成钢,对小莉大打出手,最终酿成了悲剧。在“唯分数论”这种教育评价机制下,学生承受着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也很难使学生在各方面知识和能力上达到平衡协调的发展。
小莉之死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一悲剧时刻提醒着我们,家庭、学校、社会要多给孩子以鼓励、关爱、交流和理解而非打骂。目前,国家也在大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革方案不断完善,但从学校、学生到家长、社会都需要转变观念,才能真正让孩子轻松学习,快乐成长。
吊打女儿致死折射“狼爸”家教误区
“520”原本应该是一个说“我爱你”的示爱日子,但年仅11岁的小女孩却在这一天惨死于父亲手下。人们为此扼腕叹息、唏嘘不已,不仅缘于一条鲜活生命的骤然逝去,更在于此类棍棒教育悲剧的屡屡上演。究竟是什么让那些曾经被奉为“好爸爸”的父亲变得如此凶狠暴戾?家庭教育又该如何走出“狼爸”教育的魔咒?
透过女孩父亲平日接送女儿上学、陪两个孩子玩耍,以及事件发生后其两度跪地忏悔的表现,人们其实很难对其行为施以“恶意”解读。不过,这种动辄施以拳脚相加、捆绑吊打的家庭教育方式,实在太过愚昧无知。受到法律制裁,当属对女孩父亲暴力家教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惩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女孩父亲的咎由自取,无疑为那些笃信“不打不成才”棍棒教育的糊涂家长们敲响了警钟。
如何避免类似悲剧发生,让家庭教育远离暴力、回归理性,当不失为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剖析女孩父亲暴力家教的思维动因,“恨铁不成钢”的急功近利和焦躁冲动当属重要的心理支撑。而这种悖逆教育规律、摧残孩子身心的行为背后,却有着亟须矫正的家教认知误区。
科学家教当以尊重孩子人格为前提。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属父母所生所养,理应如私有财产一般的任由处置,或打或骂当属家庭事务,天经地义。岂知从法律的角度解读,孩子也属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同样享有受法律保护的尊严与权益。实施家教,家长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心态颐指气使,随心所欲,悖逆孩子意愿、罔顾孩子尊严的暴力管束,同样属侵犯人权的违法之举。
科学家教需守循循善诱的教育之道。少年儿童作为心智尚待发育完善的成长群体,其错误行为及不良习惯的矫正需遵循摆事实、讲道理的说教方式,暴力惩罚不仅无助对孩子的行为纠偏,也易导致孩子逆反心态的滋生,更会造成对孩子身心的伤害。这就需要家长保持耐心和讲究方法。
广州市妇联近日发布的《广州市反家庭暴力情况研究报告》显示,超过六成被访者认为打孩子不是家暴,这折射出一种较为普遍的家教认知误区。父亲吊打女儿致死的悲剧告诫人们,避免暴力家教,必须破除“不打不成才”的传统观念,让家教多些理性与谨慎,少些冲动与浮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