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群连心、平台拓展、队伍打造、方式创新、功能强化、组织优化这六项机制建设,为服务群众提供机制保障;
镇村干部、基层社区、普通党员优势互补、整体互动,进而形成立体化服务群众工作体系,为满足群众需求提供人力支撑;
守望家园、建设家园、奉献家园,在日积月累的联系服务群众中,构建党群干群关系和谐的新格局,为赢得群众支持提供精神动力。
……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千阳县多措并举,全面化解联系服务群众“一步之遥”的问题,不仅开创了干群齐心发展的新局面,而且推动了基层组织“磁石”、堡垒作用的充分发挥。
守望家园 急群众所急
“老王叔,家里好吗?”“好着呢,你忙你正事。”南寨镇史家坪村支部书记乔建忠与独居老人王新让在隔墙问答之后,就各忙各事去了。两句话看似简单,但数年如一日,天天坚持着。这可就不是一件容易事。
群众外出打工后,留守独居老人的生活、健康监护成了现实难题。史家坪村村干部决定,每人义务联系1-2户留守老人,每天过问一次,确保独居老人病时有人知、遇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包抓了2户高龄独居老人的乔建忠说:“留守老人每天只要应喊一声,我心里就踏实了。群众外出去打工,我们干部出不去,就给大伙把家守好。”
史家坪村的“每日一过问”,是千阳县在村(社区)干部中开展干群连心行动的一个写照。千阳县要求村干部每年走访普通群众不得少于四次,对老党员、老干部、留守人员等特殊人群要做到“四必访、四必问”;各村建立“书记信箱”、“群众说事制”,公开意见箱和电话号码,畅通群众反映意见渠道;建立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规范开展村务公开。
农村家家户户两三亩小麦地的收种任务,是打工农民的拖累。对此,很多村党支部协调农机户按农时帮大伙翻耕除草,特别在收获季节,村上请来收割机,党员干部集中一周时间挨家挨户,给缺劳户收割。有的留守老人搬不动粮袋子,村干部就一直给送到家里。南寨镇朝阳村农民张建军讲:“我们外出挣钱,村干部‘看家护院’,踏实得很。”
去年冬天,南寨镇新西村张永明老人的土炕起火,烧毁了仅有的3间房,儿子在外地打工又受伤住院,生活陷入困境。村党支部书记胡军太跑前忙后,争取救助资金6.5万元,又帮助买材料、请工匠,组织党员干部义务帮工,以减少工费。张永明的3间新房建起了,可把支部书记累瘦了一大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