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管理方式,积极提升“通”的效率。北部湾经济区口岸资源丰富,建设“智慧口岸”是提升“通”的效率的现实手段。一是实现区港联动,形成陆-港-口岸互联互通。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把区内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整合,通过海关、检验检疫、边防、口岸管理部门、对外贸易生产、经营与服务企业以及税务、银行和外汇管理局等部门协作配合,利用电子数据化方式形成大通关管理模式,实现信息共享和互通。二是优化通关模式,提高通关效率。借鉴北美自贸区通关做法和国内青岛港、洋山港等港口的经验,以前推后移方式,实行“风险预控、预检验、预报关、货到放行”的便利化通关管理模式。三是创造“进出自由、监督有效”的管理环境,达到企业诚信换效率、效率换效益的管理效果,形成有效的后续监管宽松环境。
推进机制创新,拓宽“通”的路径。在信息平台建设中实现信息格式标准化、信息流向多向化以及信息流转及时化,通过推广“多点报关、口岸验收”和“属地报检、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等并联方式的监管模式,确保货物高速流通。一是通过单据标准化、简化单证内容,实现“一单两用”并改善审单过程;二是在备齐各类单证基础上进行预报检、预报关,货到后合理审查及放行,同时实现银行、外管局与税局的并联作业,加速企业资金周转;三是在风险评估基础上,以报关企业诚信管理并负责其对外贸企业信用约束下利用先进计算机技术进行货物查验,在相关担保制度下实现提货纳税等的分离,最大程度缩短货物在海关的监管时间,实现“一站式”通关;四是先行先试,改革海关管理组织结构,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借鉴美国、新加坡以及德国汉堡港口和比利时安特卫普港等的管理制度,提高流通效率和管理效率。
形成“群”的合力: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同城化建设
同城化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是大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北部湾经济区要率先发展并发挥更大作用,必须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打破小而全的束缚实现同城化,形成城市群的合力,增强北部湾经济区的竞争力和辐射力。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同城化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要在通信、社保、金融同城化取得明显进展的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统筹推进的原则,在率先实现公共服务同城化、努力推动户籍同城化上先行先试并取得大的突破。
率先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同城化。公共服务同城化不仅将直接降低北部湾经济区域内的行政成本、交易成本、流动成本、生活成本和心理成本,而且能为城市群形成合力提供强大的凝聚力量。率先实现公共服务同城化,重要前提是城市之间实现公共服务政策的相互对接,协调一致,这就要按照《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深化行政体制机制改革,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创新经济区管理模式,为公共服务同城化提供政策环境,用政策引导和推动实现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公共交通和旅游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社会保障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协作管理,形成北部湾经济区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