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走出“打娃非家暴”的认识误区了
超六成人仍在“打娃非家暴”的认识误区里打转,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调查结果,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无奈现实——在许多人心中,教育暴力理念仍然根深蒂固。长期以来,“棍棒底下出孝子”等教育理念深入中国教育的骨髓,与此同时,尊重孩子个人权利的社会氛围又没有普遍形成,于是教育暴力大行其道,还有众多家长拍手叫好。
暴力教育的信奉者,一般遵循两个逻辑:第一,孩子是自己的私产,自己享有处置权;第二,只要为孩子好,体罚是可以采取的教育方式。你很难说这些家长不爱孩子,但他们在对孩子物质生活过分关注的同时,忽略了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和情感需要。他们错位的教育观念决定了偏差的表达方式,其动辄以打骂将主观意志强加给孩子,也亲手在孩子的心里刻下伤痕。
在家庭暴力的阴霾下,许多孩子失去安全感,对亲情产生疏远,有些甚至从逆反、对抗发展到破罐破摔、自暴自弃……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家暴的普遍规律:有了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N次,暴力手段也会不断升级,由此带来的危害也将水涨船高。
体罚,实际上是家长教育手段匮乏和对自己教育能力不自信的体现,更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违法行为。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宣传教育手段,在全社会营造对家暴“零容忍”的态度,形成尊重孩子权利的社会共识;同时,还要立足于让《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落地,让家暴者得到应有处罚,切实保护孩子的合法权益。只有消除部分人“打娃非家暴”的认识误区,才能让孩子们远离家暴,快乐、健康地成长。
【启示与思考】
广州市妇联近日发布的《广州市反家庭暴力情况研究报告》显示,社会公众对家暴的危害性认识仍有不足,超过六成被访者认为打孩子不是家暴。对家庭暴力存在认知误区的人们,一次又一次成为伤害事件的主角。
家庭暴力的本质,不仅是体力的较量,还是权利的失衡。在许多家长看来,收拾“不听话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忽视孩子主体性,将他们看成一个欠管教的客体,这种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教育观念,让多少失去安全感的孩子,开始用胆怯、偏执乃至仇视的眼光打量这个未知的世界?
“打孩子不是家暴”错得让人忧心,对暴力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暴力会在吞噬孩子恐惧之际不断膨胀,要预防家长将暴力之手伸向孩子,就必须在家庭暴力和教育权利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隔离带。
要实现“天经地义”到“一次都不能有”的转变,需要家长们价值排序的更新,也需要坚实的制度支撑和社会支持。一方面,要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落到实处,发挥制度应有效力;另一方面,全社会要树立对家庭暴力零容忍的态度,对“打孩子”坚决说不。只有将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孩子们才会免受家暴之痛。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