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源配置的低效,不但造成就医者不满意,同样换来医者们的集体反抗,选择用脚走路。一边是社会缺乏大量的医生资源,另一边是医学生改行成为流行现象。从1998至今,医学院毕业生600多万,而医生只增加了40万。很多医学生毕业选择去做“医药代表”,而不是医生。前不久,上海交通大学公布《2013级自主调整专业工作拟录取学生名单公示》,根据公示名单,共有183名同学自主调整专业,其中原专业在医学院申请调整为非医学专业者53名,而仅有2名同学申请从非医学院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
甚至在已有医生群体中,改行现在是一个热门话题,相当数量有资质的医生因为对行医体制不满意,离开了医院,有脱离“苦海”之意。
破解这种集中和失序的状况,转换公众就医观念并不是唯一有效的办法。最关键之处,还在于如何推进分级诊疗,改善就医秩序。
现在,培养有资质的全科医生,已经开始逐渐得到重视,但重视并不代表真金白银的投入。北上广还好,在不少其他城市,依然投入乏力,进展缓慢。其次,如何打破垄断,让更多公立大医院的医疗专家走出体制,带动一二级医院的发展?这是目前医改最难的一个领域。
或许只有管理者真正意识到“全国看病中心”并不是美誉,愿意结束这种混乱浪费低效的局面,改革才有可能更容易发生。改变的方法容易找,难的是有魄力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分配。改革往往就是动别人的甚至是自己的奶酪,为的是长远好处和整体利益,希望更多地方的管理者能够识别出这种“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就医者不再遭受这种没有必要的苦头。
【启示与思考】
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合理问题,已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就全国的情况而言,村里的病人往乡医院跑,乡里的病人往县里跑,县里的病人往市上跑,市里的病人往省城或更高的地方跑。北京作为首都,也就是病人们能够想象得出的最高级别的地方,最好的医生和最先进的医院在那里,这种猜想,料想也不会错。这并不是人们的心理作用问题,而是一种事实——我国几十年来以行政级别和区划作为资源配置条件的做法,导致了资源配置的层级化问题十分明显。人们在患病的时候,希望得到最好的治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无可厚非。
但实际上,三甲医院里专家几分钟式的问诊方式,与社区医生的耐心诊断相比,究竟哪个更利于病情的确诊,这个还真不一定。
毕竟,大城市的所谓好医院,集中了全国最优质的医疗资源,承担了全国患者就诊的医疗工作,优秀的义务工作者往往是超负荷工作,这导致他们在接待患者时诊断时间有限,增加误诊概率,容易激发医患矛盾。近年来数起患者杀医事件,也大都发生在好医院。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情况,首先必须改变人们心中“北京的医疗条件最好”这一定见,而要改变这一根深蒂固的定见,必须做大量的基础医疗设施的投入,要从观念上修正存在已久的医疗资源依附行政中心化的马太效应,把最好的医疗条件,送到最前沿最需要的地方。北京可以作为医疗学术和培训中心,但不必成为治病的中心。人们如果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就可以得到最好的救治,小病变大,大病变绝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小。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最美乡村医生”评选活动中,我们看到许多直接与群众面对面服务的基层医生,他们在艰苦的医疗条件下的可歌可泣的种种奉献,所暴露的,恰是一线医疗资源短缺的残酷事实。近年来,虽然卫生主管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相比于13亿这个庞大的分母来说,任何努力都显示出它的局限性。而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这种努力本身的倾斜力度和指向性还不十分明确。
目前,包括医保的数据互通,和异地间的报销障碍,以及区域协作的不完善,分诊和双向转诊等措施还没有良性化地自然运转起来,这些情况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医疗资源的均衡和公平流动。因此,医改任务,还任重而道远,而北京成为“看病中心”,不仅仅是本地医疗卫生部门和医护人员的负担,它更是一个重重的提醒,关于医疗的公平和民众的健康需求,还任重而道远。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