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是以人为尺度对对象所做的判断
通俗地讲,价值指的是我们生活当中、口语当中经常用的好坏的概念。好是正价值,坏是负价值。好和坏是用一个正负的尺度来判断一切事物对于人的意义。跟好坏相关的同类性质的价值词,生活当中有很多,比方善恶、美丑、得失、利弊、祸福、荣辱、一件事重要不重要、值得不值得、应该不应该等。所有这类词,在生活当中、口语当中都可以用好和坏来表示,所以国内外对“价值”作为研究对象的概括就是研究好坏的问题。这个好和坏的问题有什么特点呢?它不是一个独立的事物、不是一个实体,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它固定就一定是好或者一定是坏。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尺长的东西这个长度的概念,对谁来说都是一样的,一尺就是一尺。但我们在用一尺长的东西时,可能在一些地方不够长,在另一些地方又反而嫌长了,这种长短的概念就是价值的概念。再比如说,有一个故事叫小马过河。小马要过河,问老牛说河水深不深啊,老牛说很浅。小松鼠却说河水深的不得了,我们淹死几个了。那么河水到底深不深呢?小马的妈妈说你自己走走看吧。小马自己过河时,发现河水既不深也不浅,很顺利地过去。河水到底深不深?我们就要明白深浅这个概念和深度这个概念是不同性质的。河水的深度是多少,比如水深一米或者一丈,这是描述河水本身客观存在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不因人而异的、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的。而深浅则是一个价值概念,就像我们饭煮硬了还是煮软了,对牙口不同的人来说,他的判断是不同的。
从理论上来概括,就是价值是主体性的、是因人而异的。要问什么东西有没有价值,有什么价值,它思考的方式和根据是对谁来说、用谁的尺度来衡量、以谁为准。价值不是对象外部事物固有的,而是它和人的社会存在和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生活发展方式直接联系的,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尺度,来衡量任何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换而言之,世界上一切好坏或价值,都不是对象和客体本身固定不变的属性,而是以人为尺度对对象所做的判断。
所以,以哪个人、以谁为尺度来进行判断,就是各种不同价值体系的根本出发点、根本不同点。一个价值观念体系它是谁的,这个必须弄清楚,不可能所有的人价值观念体系都是一样的。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样的理论,是把价值和价值观念这两个词区别开来。价值是指客观的社会存在关系,社会生活实际的状态。价值观念则是对它的反映,受它决定,同时意识存在又有反作用,能引导它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去创造、去追求。价值和价值观念,一个是客观的东西,一个是主观的东西。价值观念作为一种人主观的一种精神状态,实际上就是反映人的社会存在,表达人的价值追求。我们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条件出发,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在社会不同层面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观。
就像鲁迅说的,贾府上的焦大是不爱林妹妹的。因为焦大是贾府上的一个奴仆,他的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等,决定了他的审美观、婚姻爱情观和贾宝玉是不一样的。用贾宝玉的眼光来看怎么都是林妹妹最好,但是用焦大的眼光来看,林黛玉虽然长得漂亮,但是病恹恹的、小心眼、老耍脾气,伺候不起。焦大和贾宝玉对林妹妹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就是他们各自不同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和生活经历,决定了他们有不同的价值观念。所以,世界上人的存在是多元的,我们不但有地区、民族、文化、历史的差别,还有性别、行业、个人经历、生活条件等许多方面的差别,那么社会上的价值观一定是多元的,而且即便价值观一样,也并不一定表示大家都会采取一样的行动。至于我们生活当中的很多冲突,思想观念的冲突,特别是利益冲突,这些都是价值冲突,不是事实存在知识和真理的冲突,而是价值观念的冲突,是基本利益、立场、导向、追求的冲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