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作为党总结革命和建设经验的重要成果,其形成有着特定的理论来源和社会条件,反映出独特的理论与实践特色。其一,群众路线有着牢固的理论基行,唯物史观是群众路线的理论来源。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党把这一原理运用于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的观点和工作方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其二,中国革命的特定国情是群众路线形成的社会条件。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定国情,近代中国历次革命运动的领导人未能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不能够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三座大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现实目标,革命领导者能够把发动、组织和领导群众运动置于重要地位,并逐渐形成了群众路线。其三,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是群众路线形成的根本依据。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唯一宗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党的指导思想。这决定了党必须把人民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坚定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这使得党必须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方法。其四,群众路线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民族精神,体现着中国作风和气派。中国共产党人有意识地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民本思想和民族优秀文化。毛泽东就曾视民本思想中的精华为“民族土壤”,把它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加以改造,推陈出新培育出了群众路线,并使它形成了中国式的理论表述和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性实践方式,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其五,党的集体领导与智慧使群众路线在形成过程中充满了创造精神。群众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毛泽东做出了最主要的贡献,同时它又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他的党的领导人,如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朱德、陈毅等,均在理论上也有过出色的创造,并为群众路线的形成、丰富、推广、总结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体现,其中贯穿着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两者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首先,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运用和发展。坚持“从群众中来”,就是认识来源于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中去检验的过程。同时,党坚持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把群众观收当做自己的根本观点,把群众路线当做自己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体现“人民的权力”和“人民的权利”,即通过人民民主,最大程度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这也是能够完成了全民族的动员的任务,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的重要保障。其次,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的原因在于,其中贯穿着“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核心价值观。“一切为了群众”是人的目的价值的充分体现群众路线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把人的目的价值引申到社会群体的关系上,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依靠群众”把人的手段价值引申到社会群体关系中,把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的基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就把人的价值实现的途径和方法引申到社会群体关系中,它是人的价值实现的根本方法选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的灵魂。总之,群众路线观与党“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有着本质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体现。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坚信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人本学说。毛泽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他在晚年还告诫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三心二意。”③邓小平始终坚持把一切为了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江泽民反复强调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员的价值观。胡锦涛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其目的是要树立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以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