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群众路线与中国共产党核心价值观(3)

论群众路线与中国共产党核心价值观(3)

人民群众从来都是中国共产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形成和完善群众路线的过程。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群众路线已经渗透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方方面面,成为党发展的原动力和生命线。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的一系列成功离不开群众路线的贯彻和实施。在建党之初,中共“一大”上,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明确写入党纲;二大进一步提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④发动工农大众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成功和北伐战争的胜利的重要原因。中共先后在城市发动“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五卅运动”等工人运动,在农村组织农民群众,在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广大农村建立自己的政权和武装。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群众路线是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主要保障。毛泽东提出了“红军的三大任务”,即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做群众工作。他强调指出,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树立争取群众的观念,并多次使用过“群众路线”的术语。因此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和第一至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在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洛川会议便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广泛发动群众,大打人民战争,先后建立了15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方法。中共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写入党章总纲。在解放战争时期,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夺取政权的法宝。党坚持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掀起生产和支援前线的参战高潮。建国以后,共产党为了适应执政情况下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先后开展了整党整风、“三反”、“五反”运动,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第二,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的一些失误是背离群众路线的结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陈独秀反对“包办民众运动”,否认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必要性。他错误地认为当前的主要危险是民众运动勃起并日渐向左与国民党军事政权日渐向右相矛盾,会导致联合战线的破裂,不惜牺牲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国民党右派妥协,放弃了党作为革命领导者的地位。正是这种“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导致了中共领导权的丧失和大革命的失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导致了反“围剿”的失败。他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否认中间力量的存在,反对与资产阶级联合,更反对毛泽东在农村积蓄力量,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正确道路。毛泽东将其总结为:“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⑤因此,这一错误直接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开始了长征这一战略性转移。建国后,“群众运动”等同于群众路线的倾向,导致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失误。从50年代末开始,毛泽东等人先后推行“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中,大搞共产风、浮夸风、高指标、官僚主义等,用搞群众政治运动的方式来促进生产建设,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从“四清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最终“群众路线”被“群众运动”所替代。刘少奇曾经在1962年严肃地批评形式主义的“群众运动”是违背群众路线的。“这种违反群众路线的所谓‘群众运动’,不仅不能真正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而且损害了群众的积极性,损害了党的威信。”⑥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