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要标本兼治,经常抓、见常态,深入抓、见实效,持久抓、见长效,通过立破并举、扶正祛邪,不断巩固和扩大已经取得的成果,努力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全社会风气根本好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提出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形势和任务,指明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方向和路径,对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风建设是一个立破并举、扶正祛邪的过程
作风的形成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对一个政党来说,作风形成的长期性以及表现出来的稳定性,决定了作风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要使作风建设不断达到新水平,就要立破并举、扶正祛邪,使一些优良作风坚持下来并得以弘扬,一些不正之风得到遏制和祛除。
作风建设是立与破对立统一的过程。立与破是一对动态的、对立的概念,破是立的前提,立是破的要求和动力。毛泽东同志曾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就作风建设而言,立与破是首先对立的,“立”就是要对一些优良的风气大张旗鼓地弘扬和坚持,“破”则是要对一些不正之风坚定不移地纠正和摒弃,二者构成作风建设的矛盾对立。其次,立与破之间又是统一的,事物的两面性决定了一个东西被打“破”的时候,就意味着新的东西被建“立”和获取。换句话说,只要不断对不正之风涤荡和清除,优良的作风就会真正建立起来。它要求我们,必须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正确看待立与破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立中求破、在破中求立,在二者的对立统一中强化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是正与邪的斗争较量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矛盾相互斗争的过程,是正反两个方面相互较量的结果。在事物发展中,正和邪是相互对立的一对矛盾,二者总是在不断斗争中相互转化。就党的作风建设而言,其本质就是“正”与“邪”相互斗争的过程,是“扶正”与“祛邪”相互促进的过程。只要下真功夫去扶“正”,就会使清正之风得以弘扬,歪风邪气得到祛除;只要持之以恒祛“邪”,就会使歪风邪气失去土壤,清风正气得以弘扬。它要求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正”与“邪”的矛盾对立,又要坚持“扶”与“祛”的辩证统一;既要坚定不移地“扶正”,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又要义无反顾地“祛邪”,让歪风邪气没有生存土壤,从而使作风建设不断得到加强。
作风建设是一个持久、复杂的过程。作风是在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顽固性和反复性。因此作风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从作风问题的顽固性来看,作风问题一旦形成就很容易成为“痼疾”,不仅存在于各个领域、方方面面,而且形式各异、五花八门。因此作风建设既是一个攻坚战,也是一个持久战,既要坚定不移,更要持之以恒。从作风问题的反复性来看,“纠风之难,难在防止反弹。”解决作风问题就像弹簧一样一压就紧,一放就松,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容易反弹。因此作风建设是一个常抓常新的课题,不能靠几次活动、几次整改就能万事大吉,而是要坚持重锤常敲、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形成作风建设的常态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