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试题素材 破除题海战术
今年的语文和数学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试题素材来源非常宽泛。
今年的数学全国卷有这样一道题:
“根据以往资料,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0.75,连续两天为优良的概率是0.6,如果知道今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则明天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多少?”
这道题要求考生应用统计与概率的方法对“明天”的空气进行预测。
“这样的命题方式,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身边。”教育部考试中心数学命题组专家说,“同时,这也是破除题海战术的有效方法。”
这位专家介绍,题海战术是当今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顽疾,教师会习惯为学生总结各种题型,然后通过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以达到对某种题型的熟练掌握。“当我们拓宽试题材料来源,材料涉及天文、地理、海洋、气象,无所不有时,还怎么准备?”这位专家说,学生只有牢固掌握了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才能解答这样的问题,那些只会按套路做题的考生将很难取得好成绩。
不仅今年的高考数学题目具有这样的特点,高考语文试题也显现了同样的特点,试题绝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和文学,试题会涉及学生学习、生活接触的方方面面。
纵观2014年语文高考试卷可以发现,各套试题涉及的材料既有语言、文学等语文学科原有的重要内容,也涉及哲学(辽宁卷《幸福的哲学》)、历史(全国甲卷《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教育(湖南卷《常识教育》)、数学(全国乙卷语用题“中国珠算”)、建筑(大纲卷《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广东卷“罗哲文”)、信息科学(大纲卷语用题“网络阅读”)等方面的内容。
身处大数据时代 引导学生提高信息读取能力
从去年起,高考全国卷出现了图文试题。今年,多个省份的语文试卷中都出现了图文转换试题。
“信息时代的阅读对象不再仅仅限于文字,对数据、表格、图片中信息的获取、加工和转化是大数据时代和多媒体时代对人处理、加工信息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即将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因此,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大量的读图题和图文转换题,体现了语言能力考查新的关注点。”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相关专家说。
如全国卷有一道“瑶族村3日行”的构思图,要求考生根据示意图提供的思路,用精炼而又符合逻辑的语言把思路叙述出来,实现“思维-图示-文字”的转换过程,跟以往简单的“图示-文字”的转换相比,加大了思维的强度和表达的难度。
今年四川卷中也有一道读图的题:
“为展示‘走进汉字历史,探究字形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请给下面的《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
题目为学生呈现了“车”、“受”、“为”、“马”、“鱼”等汉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演变。
这道图文转换题既考查了考生对图表的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又传达了中国优秀的汉字文化,展示出了语言、文化综合型试题的设计模式。
此外,广东、辽宁等省份的试题中涉及了统计数据、照片、漫画、流程图等读图、读表题,这种考查是对以往考试方式的有力补充,能很好地考查考生阅读多种形式的信息,并运用语言进行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引导考生拓宽阅读的视野,面向迅速发展的时代、社会需求,提高综合素质。
“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与过去5到10年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考试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并体现出这些变化”,姜钢说。曾经在中国流行那么多年的科举考试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内容和形式变得越来越僵化了,“所以,高考不但形式要进行改变,同时考试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记者 樊未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