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城镇化是城乡居民间关系和他们生活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持续变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达到7.1亿,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等问题日益凸显,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为此,《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更强调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其核心思想为,变“土地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为“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具体来说,就是要提升城镇化的社会治理水平,拓宽城镇化的社会治理路径。

做好城镇化战略规划的顶层设计工作,引导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定要坚持战略谋划、蓝图引领、统筹长远、分步实施,切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盲目、无序乱为。人口城镇化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只有遵循客观规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才能推动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好的规划能给城镇发展带来巨大效益。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战略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城镇化战略规划能够降低城镇化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防止产业结构雷同,避免重复建设,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但是,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具体方案不明确、城镇化战略规划不完善、城镇化缺乏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等问题,对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因此,在城镇化规划过程中,要对城镇土地开发与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网络构建等进行长远规划,并将其与阶段性规划相结合;同时,在建设上要坚持量力而行,分步推进,循序渐进,确保城镇化在科学有序的轨道上运行。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现代化,让更多的居民定居城镇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体现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目标和具体规划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目标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两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着重强调要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的问题,在今后一个时期,要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