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清理公众账号,保持朋友圈的纯洁性(3)

【案例】清理公众账号,保持朋友圈的纯洁性(3)

微信本是一款熟人之间小圈子交流的社交软件,却成为一些人向公众发布有害信息、破坏网络传播秩序的平台,这可能是开发者始料不及的。如果无视科学规律和国家法律,滥用技术进步的成果,那只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因此,依法整治微信平台,防止网络谣言法外传播已成共识。

一方面,切实提高公众素养与法律意识。与微博上屡见不鲜的谣言相同,微信上造谣、传谣也可能涉嫌违法。一些网民出于好奇、玩笑或泄私愤的情绪,制造或改编各种网络谣言,觉得受众只限朋友没有外人。虽然不是对外传播,但是同样不能任意捏造、传播虚假信息。另一方面,明确法律细则,各方合力治理。按照现行司法解释对于网络传播谣言采取“转发量”这一入罪标准,在微信上,一条谣言如果被转发超过500次就应承担法律责任。相比微博,微信转发量的甄别难度更高,这需要电信、公安通力合作,追根溯源,找出隐藏在背后的每一个造谣者和传谣者。

此次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移动即时通信工具等公众信息发布服务平台,特别是具有传播和社会动员功能的公众账号。对已有的公众账号做一次全面清理,关闭违法违规账号。对公众账号实行动态分级管理,确保公众平台舆论生态好转。严厉打击移动即时通信公众信息领域传播谣言、暴力、恐怖、欺诈、色情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对不认真履行管理责任的企业依法追究责任。应该说,对网络实施成熟而有效率的监控和管制措施,能够倒逼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使整个社会绝大多数公众更放心、更便利地享受现代网络文明带来的社会进步成果。

【启示与思考】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部门召开专门工作会议,集中整治移动即时通信公众信息发布服务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这表明了党和政府根除网络不正之风的坚强决心,也为网友享有“绿色”网络环境提供了保障。

当前,微信等移动即时通信服务发展迅猛,用户突破8亿,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最重要、最受欢迎的应用之一。但一些人借助这些平台向公众发布虚假信息、淫秽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实施造谣、传谣、欺诈等违法行为,损害着广大网民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破坏了网络传播秩序并危害公共利益,违犯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于情于理于法都应重拳整治。国家有关部门此次出手整肃,是顺民意、得民心之举。

据相关调查表明,有近八成的用户对“朋友圈”、公众号等传播谣言、暴力、恐怖、欺诈、色情信息表示强烈不满,可见,整治移动即时通信公众信息发布服务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符合大多数网民的利益。应当说明的是,法律面前无现实、虚拟之分,所有网络信息的传播对象都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任何个人、企业、社会团体也不能把现实与虚拟割裂开来,以此作为规避法律惩处的借口。

作为公众账号,理应守住公德。一方面,运营者要加强自律,守住新媒体传播的道德底线,用高质量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回馈网民的关注和信任。另一方面,监管不能搞一阵风,要形成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地打击各类谣言、暴力、恐怖、欺诈、色情等不良信息,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的渗透破坏活动,优化用户体验,净化网络空间,维护网络安全。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举报平台,拓宽用户监督渠道,对于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公众号,做到报必接、接必查、查必果、惩必严,对不认真履行管理责任的企业也要依法追究责任。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