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在互补中释放正能量 (2)

传统与现代在互补中释放正能量 (2)

知行合一: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

“知”指向认识世界,“行”则指向改变世界;儒家强调“知行合一”,体现了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统一。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在儒家那里是统一的,所谓“知”,既是“知性”,又是“知天”,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就是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儒家也认为造就自我和改变世界是统一的,所谓“行”,既是道德践履的“成己”,又是作用于外在对象的“成物”。因此,“知行合一”在整体上显示了把认识自己、造就自己和认识世界、改变世界融合为一的智慧。

“知行合一”在整体上显示了把认识自己、造就自己和认识世界、改变世界融合为一的智慧。就认识世界而言,从认识方法上可用“叩其两端”,从认识主体上,可“解蔽去私”,从主体间讲,要“一致百虑”

如何认识世界,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提出了全面客观的要求,荀子进一步将此表述为“以道观尽”。什么是儒家“以道观尽”的智慧呢?第一,从认识方法上讲,“叩其两端”,即从分析事物的内在矛盾来认识事物。有位普通人请教孔子:如何认识事

物?孔子“叩其两端而竭焉。”即从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予以叩问,从而穷尽全貌使其明白。儒家将如此的方法称为“中道”,即正确认识世界的方法。这有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方面“一分为二”,即认识事物的矛盾对立如何推动事物发展;另一方面,“合二以一”。即认识事物的对立面如何在动态平衡中达到和谐。

第二,从认识主体来讲,解蔽去私,即克服只看到“一曲”的片面性,而要克服这样的片面性,必须去掉个人好恶之私。庄子指出,人们往往如同井底之蛙,对于事物的认识只是片面的“一曲”。荀子对此予以发展,分析人们“蔽于一曲”即被某个片面所蒙蔽的原因:客观上是由于事物有着互相矛盾的各个侧面,因而人们容易看到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在主观上,是因为有“私”,即对于自己所偏爱的,唯恐听到有人批评,对于不同于自己的见解,唯恐听到有人赞美。因此,“解蔽”是与“去私”不可分的,“公则明,偏则暗”。

第三,从主体间来讲,一致百虑,即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而一致,获得对于真理的共识。《周易》对于先秦的百家争鸣,提出“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总是有分歧的,然而,各种意见的正确与错误,并不是在一开始就是非分明的,真理性的认识只有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才能得以呈现。因此,荀子强调诸子都有所见有所蔽,如“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只有进行这样的具体分析,才能把握认识世界的“正道”。就是说,对不同意见取其见,去其弊,意见就转化为通向真理大道的一个环节。

“赞天地之化育”是儒家改变世界的表述。从化育天地的根据而言,当“不诚无物”,把理想上升为信念,忠诚地予以坚守;其过程是因革损益,革故鼎新就有损益;最终目标是天道和人道合一的天下大同

儒家对于改变世界的表述是“赞天地之化育”,即推动天地的变化发育。这里的天地既包括自然界的天道,也包括社会的人道。

对于化育天地,儒家提供了如下的智慧。

第一,从把握化育天地的根据来说,“不诚无物”。儒家以“至诚”作为化育天地的前提。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就改变自然界而言,真实无妄之诚,就是遵循作为事物真实存在根据的内在法则、规律。孔子讲“则天”;孟子认为认识了天高星远之“故”即因果律,就能推算千岁历法,为人所用;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更是明确地以“天行有常”的规律为依据,“应之以治则吉”。天道层面的不诚无物,意味着不依照事物的法则来化育天地是不能成功的。从人道层面来说,真实无妄之诚,就是把改变社会的理想上升为信念,忠诚地予以坚守。这就是“诚,寂然不动”。孔子为实现重建礼乐文明的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正表现了这一点。在这个意义上,钱穆说这“一言而圣心一生若揭”。

从化育天地的过程来说,张载说:“人之事在行,不行则不诚,不诚则无物。故须行实事”。改变世界要有理想蓝图,然而要把蓝图变为现实,需要主体具有诚的品德,即老实人的品德,其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踏踏实实做事;二是坚守理想不动摇。这也体现了中国哲学认识论的特点,认识主体和德性主体的统一。

第二,从改变世界的过程来说,因革损益。在《周易》里,“革”、“鼎”两卦紧紧相连,把改变世界看作革故鼎新的过程。革故鼎新就是有所损益。就对自然界的损益来说,儒家强调要根据事物的客观条件。孟子对此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正面的是“禹之行水”,大禹顺物之自然来治水;反面的是揠苗助长,违背事物本性的“助长”是徒劳无益的。就对改变社会的损益来说,是继承和变革的统一。这就是孔子说的;“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夏、殷、周作为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既有相因相续的一面,也有变革损益的一面。

第三,从改变世界的最终目标来说,天下大同。这个天下是包括了天道和人道的整体。“大同”就是和而不同。天人和谐是儒家的理想世界。孔子请子路、冉求、公西赤、曾点“各言其志”,子路说他要把弱国变成强国,冉求说他要把穷国变成富国,公西赤说他要搞宗庙祭祀这类文化建设;最后曾点说:暮春时节,换上春服,约上青年、少年数人,在沂水礼洗一洗,在舞雩上吹一吹,然后唱歌而归来。孔子对曾点的理想深表赞同:“吾与点也”。在孔子看来,强兵、富国或是文化建设,都是手段,人类文明社会的最终目标,应当是回归在自然中嬉戏的童真状态,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人诗意地栖居”。

听众提问

荀子性恶论和孟子性善说从不同侧面丰富了儒家学说

部队行政人员:我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你今天谈到了荀子,请问荀子的性恶论和中国传统的正能量是一致的还是矛盾的?

陈卫平:我觉得首先要考察一下荀子性恶论怎么提出来的。大家知道孔子没有说性善还是性恶。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天赋的善性,这对儒家或者中国哲学的贡献,是论证了每个人都具有成为有德之人的可能性。但在可能性没有成为现实的情况下,你怎么能够证明每个人的人性都是善的呢?荀子的性恶论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说每个人的人性本来都是恶的,人之所以由恶向善,是因为通过教化而改变了恶的本性,他将这称为“化性起伪”。所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或善或恶,原因就在于是否经过教化改变了原来恶的本性。这个观点的合理性在于肯定人们的德性是后天养成的,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它与正能量不矛盾。由此引发出了儒家的成性说,强调人性的生成不是简单的对于原来本性的回复,而强调人性的完善是对原来的潜能的发展,是一个新的自我的造就。荀子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虽然是对立的,但两者都从不同的侧面发展了儒家思想,并且都认为通过教育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孟子说“人皆可为尧舜”,荀子说:“涂之人皆可为禹”。

道家和儒家的“天人合一”各有侧重点

上海师大哲学系学生:请问您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陈卫平:“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基本含义是人与自然不是对立对抗的,而是和谐统一的。但是,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儒家讲的天人合一,更多的是指人生境界,就是张载说的“民胞物与”,把天地万物看成是我的同胞,以仁爱之心对待它。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我们首先对有血缘关系者表达友爱之情,然后再爱所有的人,然后再把这样的仁爱扩展到天地万物。简而言之,就是与天地万物建立起仁爱的伦理关系,由此达到天地万物与我一体,爱天地万物犹如爱自己。道家从“道法自然”来讲天人合一,更多的强调人要返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老子、庄子认为原始的状态是最好的,而所有人类创造道德文明是对于这种状态的破坏,导致了人的异化,因而要求返璞归真。应该讲这两种“天人合一”是有区别的,但是也是有共同点,那就是强调要对于自然要有敬畏的态度。

以确立良知和良心来统一道德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华东师大一附中高一学生:美国哲学家桑德尔举过一个案例:火车在铁轨上行使,道路上有5名工人,急刹车已来不及了,岔道上有一名工人,司机该冲向谁。这个问题对现代的社会有什么启发?

陈卫平:这个问题前些天在李泽厚先生的伦理学讲座中也有过讨论,涉及到道德原则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在这个案例中,按照道德原则的绝对性来讲,就是要把挽救更多的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问题是如果那一个人是司机的亲人,怎么办呢?或者那一个人是负有某种特殊重任的人,又怎么办呢?类似的问题在中国古代的哲学里面也有。《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宰我向孔子发问:“假如井里有仁德,就应当追随仁德而跳井吗?”这对孔子来说,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孔子教育学生“杀身以成仁”。然而,孔子的回答富有智慧。他说:“为什么一定那样呢?君子可以杀身成仁,但不可以被陷害。”就是说,宰我把杀身成仁的原则绝对化,实际上是对君子的陷害。就是说,道德原则是有绝对性的,否认了这一点,会导致道德虚无主义。

但道德原则也有相对性,在不同的场合是完全能够有变通的。因而在具体的境遇中,怎样做才是合乎道德的,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很难有一个绝对正确的唯一的答案。那么,如何将道德原则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起来呢?儒家的回答是确立良知、良心。如果确立了良知、良心。无论在任何境遇下,人们的行为都会合乎道德。这也可以说是儒家在解决这个问题上的智慧。

更多演讲音频可登录文汇微电台,即“喜马拉雅·听”,搜索“文汇讲堂哲学演讲季”收听。

6月1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文汇报联合主办、上海东方青年学社协办的“东方讲坛·文汇讲堂-哲学与我们的时代”演讲季第七期开讲。上海市社科创新基地华东师范大学文化观念与核心价值课题组陈卫平教授作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正能量》的主题演讲。作为最后一讲,主办方发送了61件精神产品作为礼品,其中5月在华师大举办 “系列学术活动”的李泽厚先生的临别签名新书,尤其受到听众欢迎。华东师大一附中学生向主讲嘉宾赠送文学期刊,并邀请资深校友明年回校参加90周年校庆。

本版摄影 记者赵立荣

“道不远人”,传统哲学智慧的光芒正在成为我们认识自己、造就自己和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正能量。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