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成功的制度原因(2)

中国道路成功的制度原因(2)

改革开放以来的体制改革使制度焕发生机活力

尽管上述制度本身有其优越性,但是,由于后来的失误等原因,在很长的时间内这些优越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方面,自觉不自觉地照搬了苏联模式,致使长时间经济发展缺乏动力活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解放思想,革除体制机制的弊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70年代末农村改革之前,中国农民是很苦的。1978年全国还有2.5亿农村贫困人口,这占当年总人口约1/4的比例,后来搞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方式发生了大变化,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释放。就这一项改革,使农民的温饱问题迅速解决,中国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了活力。过去很长时间中国搞计划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资本主义的无政府状态,能集中力量办好事。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一个大国,指望政府把一切计划得完全符合比例,事实上不可能。“大跃进”突出的问题是高指标,就是计划出来的,跟市场没有关系,导致了严重的比例失调。而且,计划经济还有一些弊端,比如缺乏活力和动力。因为政府向企业下达指令性计划,生产什么产品,规格、型号、数量规定得死死的,企业完全没有自主权,也就不会有积极性。但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用市场配置资源,不同的利益主体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必然使出浑身解数,活力、压力怎么说都不过分,所以很短时间内告别了粮票、布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在改革开放前的很长时间,实行单一公有制,可以说纯而又纯。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解决回城知青就业问题,不得不允许发展个体经济。之后,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也逐步发展起来。这些新的经济成分,有动力,有活力,发展很快,给政府带来了税收,为百姓创造了就业机会。党的十五大确定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破除了以往的一些思想障碍。此后,民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此外,中国共产党人还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建立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人民享受着越来越多的民主自由权利,法治环境也得到很大改善。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