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代际问题(4)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代际问题(4)

注释:

①价值和价值研究都是源自西方,而在中国从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研究价值问题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全面开展起来。价值观或价值观念,对应的英文是Values,其实就是价值或诸价值。在中国,价值和价值观或价值观念则有所区别,而价值观与价值观念也有区分。李德顺认为,“在学术上,‘价值观’与‘价值观念’有区别。价值观是关于价值问题的知识理论系统,它和世界观、人生观、时空观、矛盾观等一样,是一套学问;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价值观’,实际是指‘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指人们的立场态度体系,主要表现为信念、信仰与理想。”(参见其《从价值观到公民道德》,载《理论学刊》,2012年第9期)本文对价值观和价值观念不作严格区分,而价值观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周围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关于主客体间价值关系的主观认识或表达,或者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系统等。可参见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一编;闵家胤:《价值和价值系统》,载《系统辩证学学报》,1999年第3期;李德顺:《价值研究与价值观建设》,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等。

②李德顺:《什么是种子一样的价值和价值观》,载《人民论坛》,2011年第12期(下)。他在《关于价值和人的价值》(载《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等文中有更为详细的论述。下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的论述也参考了李德顺先生的观点。

③佘双好:《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与分析》,载《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第11期。调查时间为2006年11月—2007年1月,地点是北京、上海、重庆、黑龙江、甘肃、山东、安徽、广东、湖北和新疆,对象是初高中生和大学一年级新生,发放问卷40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58份。

④吴鲁平等著的《后现代化理论视野下的青年价值观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前引杨雄主编的著作和佘双好等人的论文、徐华春等人的《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初探》和辛增友等人的《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初探》,均载于《西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都是以实证调查的资料为基础,对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作了客观的描述和分析,可参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9-100页。

[2]李斌雄:《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8页。

[3]王晓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3页。

[4]杨雄:《关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华东地区大学生调研报告》,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5]李志伟 王斯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点睛之笔——中宣部副部长申维辰代表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光报日报》,2012年11月12日。

[6]袁贵仁 韩震:《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