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精神是什么关系?
在广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践行过程中,人们难免提出这样的问题。面对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彰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精神究竟是什么关系。我认为:首先二者是一种社会核心价值观与部门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今天社会的最高价值追求,而大学精神是不同学校确定的自身最高价值追求,二者的相同点是都属于最高价值追求,不同点是追求不在一个层次之上。其次,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统领一切价值取向;而大学精神作为具体价值追求,体现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和意蕴。所以从总体上说,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各种具体价值观,包括大学精神为其营造的生存环境,否则将会被“架空”而成为“花架子”;大学精神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延伸、具体化和专门化。
同样以体现南开大学的大学精神——校训为例。允公的“公”所蕴含的公德心、公益心、公平心和正义感,以及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卫生,维护大局、维护集体、做事公道等等价值追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的体现或者延伸。而允能的“能”,所蕴含的有能力、有作为、善创新等等价值追求,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实现前提。如果大学不能培养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能够施展才华的一代又一代合格人才,那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就是一句空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学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的、深入的体现。
人有没有正确的价值追求,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人的现代化,就是人性、人格、人品等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和状态。当我们回眸并检视中国人的现代化历程就会发现:国民在物质上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富有,精神上却没有相应“富起来”,尤其是作为青年群体的优秀代表——大学生的价值追求方面状况堪忧,一些人虽“学富五车”,却“眼神茫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从封闭保守、缺少流动的静态社会向开放创新、充满活力的流动社会急剧转型,在这个时期出现普遍性的精神迷茫现象不足为怪,尤其是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新一代大学生,受各种条件和环境影响,价值追求暂处一种无根、无魂、无序、无力的状态尚属正常,只要我们能充分认识到核心价值观引导作用,并积极通过弘扬大学精神,必将有助于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弘扬大学精神,就是弘扬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可见,如同核心价值观与城市精神、行业精神的一致一样,弘扬大学精神是在社会主义大学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