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学精神是贯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3)

弘扬大学精神是贯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3)

——以南开大学校训为例

3.如何让弘扬大学精神与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

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大学精神,在现实中路径很多。

首先,要通过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面宣传大学精神。不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算命”说,还是西方流行的“星座”说,大多把人性作为先天注定的东西。实际上,人性中先天的成分微乎其微,所以没必要追究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而应找到后天影响人性的“秘钥”。我认为,核心价值观就是影响人性的“秘钥”,要打开塑造人性之门,非核心价值观莫属。因为人性总是要通过人的态度、情感和各种行为来流露,而人的态度、情感和各种行为又是他所选择核心的价值观的反映,所以涵养或者改变人性,根本上要从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始,具体包括从弘扬大学精神入手。

大学精神不是自为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落实。在南开大学2013年应届的3077名本科毕业生中,有118人没能如期获得学位,其中不乏高考成绩佼佼者,甚至还有极少数人因为作弊而受到校纪处分。在这年新学期开学典礼上,当着全校刚刚入学的3308名本科生、3146名硕士生、843名博士生和来自世界各地的551名留学生,现任校长龚克自曝“家丑”,希望借此警告新生珍惜大学生活,守住学风底线,发扬南开精神,做具有“公能”素质的南开人。

其次,要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活动。宣传要旗帜鲜明、底气十足、内容明确。要不惧诋毁、不怕批评、不断培育。在大学校园中,如何应对网络平台上各种错误价值观的挑战,有人认为应采取“堵疏结合”的防御策略,构筑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坚固防线。从实际来看,这是一种消极的斗争方式,价值观的“防火墙”很难构筑,由于价值观的载体形式多种多样,在网络平台上很容易被“翻墙”。所以不应采取像对待“打黄扫非”那样实行“堵”的治理方式,而应该采取以“疏”为主的斗争策略,仿照文学领域中“文艺批评”专业形式,创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撑的“网络批评”。即以一种专业化的视角,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民日益增多的现实,尤其是各种错误价值观充斥网络、鱼龙混杂、难辨真假的状况,形成专业化的“网络批评”及其队伍,负责在网络中对各种错误价值观展开积极的批判和斗争。这种“网络批评”,既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监管”,也不同于文学领域中的“文艺批评”,而是根据网络发展过程中各种错误价值观滥觞状况而形成的一种思想战线新业态。

再次,采用能够吸引人的各种文化内容和形式。对于大学生来说,阅读什么内容是可以自由选择的,所以必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而不仅仅是精英文化之中,以切合实际,大学生乐于接受和易于接受并彰显人文关怀的内容,多借助群众喜闻乐见的、轻松幽默的、贴近生活的各种文化艺术形式,才能抓住大学生的眼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同时,根据网络平台的技术特点发展和利用微文化。微文化作为新兴的文化形态,起源于微博的风靡流行,成熟于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公益的汇聚融合,与网络平台的不断拓展息息相关。目前,微文化正以其“微言大义”的内涵和“无微不至”的外延,潜移默化地从细微之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轨迹和人生方向。深入挖掘微文化的资源并发挥其价值观引导作用,同样有助于利用网络平台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已经深入人心的经验来看,早在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300多年前,自由、平等、博爱等核心价值观就被提出,后来经过英法等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实践,以及西方主要宗教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逐步为人们所了解和接受。我们如何能让亿万人民凝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下,产生“唤起工农千百万”的力量,不可能采取政治运动和宗教参与的方式。而必须根据当前我国实际,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作用,用文化来“化”大学生。

总之,在今天的社会语境中,价值观念千帆竞发,观点表达百舸争流,这是“网络时代”和“开放时代”的鲜明特点,所以我们更要把弘扬大学精神与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光明网记者宋雅娟采访)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